第七十三章 炮轟基隆[第2頁/共5頁]
防護才氣更弱的“魯汀”停靠位置更加深切,這艘排水量492噸,吃水3.2米,航速11節的小炮艦,賣力以其設備的2門140mm主炮,2門100mm副炮兼顧港灣兩側的炮台,擔負從淺水建議策應的事情。
因為兵力實在相差差異,法軍被迫放棄攻占基隆的詭計,開端撤退。巴比埃中尉帶領40人管束住數千中國軍隊,終究法軍以陣亡2人、受傷11人的代價,離開了戰役,於當晚節節撤回兵艦上。
基隆位於台灣島的北部。都會入口處,是一個天然構成的避風港灣,海灣兩側多數是峭壁聳峙,地形極其險要。操縱凸起在港灣裡的天涯峭壁,以及沿岸的淺水區,幾近全港到處都是能夠扼守設防的要地。
利士比一驚,立即問道:“喪失環境嚴峻麼?損管隊在那兒,讓他們從速保護。”
基隆港的中國守軍兩日戰役傷亡數百人,至於法軍想要占據的基隆煤礦,則在炮台失守後,經劉銘傳命令已自行炸燬采礦設備。
在此之前,目睹海港左岸的白米甕、仙洞鼻2座炮台底子冇有作戰才氣,在“魯汀”的抵近炮火援助下,“維拉”艦搭載的80名登岸隊水兵由水兵上尉提吉帶領,乘坐舢板劃向岸邊。很快,被轟毀的2座新修炮台上接連豎起三色旗。
團體而言,裝有5門火炮的炮台合法港灣衝要,並且火力猛、射程遠,是全部基隆港炮台群的主力。劉銘傳新修的3座炮台中,實際隻要在古炮台上改建的那座範圍初具,設備有3門170mm火炮,其他兩座都還尚未完工——本來由德國商船運來的火炮因法艦反對,而未能卸載設備。
聽了部屬的解釋,利士比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可不想再如許的戰役中還遭到重創,那可太丟人了。
利士比向“維拉”通報了號令後,即開端一麵察看基隆港的水文、地形環境,一麵聽取“維拉”艦長關於連日來對中方修建炮台停止監督的彙報,以一個老道的職業甲士目光,挑選將要采納的打擊體例。
前一天獲得法軍的最後通牒後,章高元、曹誌忠等就已經加強防備,嚴明以待的基隆炮台聞聲立即反擊。
基隆港的一些險要位置,自古就設有炮台,但是設備的火炮型號老舊,根基無用。1881年岑毓英出任福建巡撫時,在基隆港四周山崖上構築了15座堡壘,並在港池內側的一處輕易登岸的低地上修建了一座堡壘式炮台。
8月5日半夜,基隆突降暴雨,攻占了炮台的200多名法軍登岸隊冇有照顧任何宿營設備,被淋得渾身透濕。第二天朝晨,利士比倉猝安排向岸上運輸帳篷等物質,與此同時,這支人數不幸的法軍籌辦遵循利士比的佈署,去完成占據基隆城區和煤礦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