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炮轟基隆[第3頁/共5頁]
聽了部屬的解釋,利士比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可不想再如許的戰役中還遭到重創,那可太丟人了。
劉銘傳達到台灣後,在此根本上又在港灣內的衝要白米甕、仙洞鼻新建2座炮台,並在岑毓英期間構築的大炮台旁,挑中一座新式土炮台加以擴建。
團體而言,裝有5門火炮的炮台合法港灣衝要,並且火力猛、射程遠,是全部基隆港炮台群的主力。劉銘傳新修的3座炮台中,實際隻要在古炮台上改建的那座範圍初具,設備有3門170mm火炮,其他兩座都還尚未完工——本來由德國商船運來的火炮因法艦反對,而未能卸載設備。
軍機處群情激昂,以為法軍並不成怕。《點石齋畫報》更加添油加醋的襯著劉銘傳擊沉法艦、重挫法兵的“基隆大捷”。全部都城再次沉寂在歡娛的陸地中。
在此之前,目睹海港左岸的白米甕、仙洞鼻2座炮台底子冇有作戰才氣,在“魯汀”的抵近炮火援助下,“維拉”艦搭載的80名登岸隊水兵由水兵上尉提吉帶領,乘坐舢板劃向岸邊。很快,被轟毀的2座新修炮台上接連豎起三色旗。
通過簡樸的算術就曉得,法艦的炮火要幾倍於戍守的清軍,再昂揚的士氣,也冇法隔著幾百米毀滅仇敵。
李鴻章看到奏報後腦筋倒也復甦,在報捷奏摺上批了一句註腳:“基隆我軍小勝”。一樣,載恬在看了劉銘傳的摺子也說了一句:“死無對證,如何查實?”可惜,亢奮的人群已經無人能聽出來這句加在“基隆大捷”之前的定語了。
看到法兵艦船就在本身的眼皮子底下,戍守炮台的士卒實在忍不住,“大人,我們乾嗎不趁洋鬼子冇有防備給他來一下?”
“維拉”號排水量2382噸,航速14.5節。1879年在法國瑟堡船廠下水,1881年才正式退役,為一等巡洋艦。15門140mm後膛艦炮遍及該艦舷側,火力配置非常驚人。
少尉答覆道:“喪失輕微,仇敵的炮彈冇有爆炸,並且穿透力不敷。僅僅穿透了鐵甲,被鐵甲以內的橡木內襯停滯。”
利士比之以是勇於冒險把這艘兵艦放在4座中國炮台的炮口下,首要因為“拉加利桑尼亞”是1艘正宗的裝甲巡洋艦——水線帶包裹著厚達150mm的裝甲。同時,“拉加利桑尼亞”炮火凶悍,設備有6門240mm主炮,4門120mm、6門100mm副炮,彆的桅盤上另有哈乞開司5管構造炮。
8月10日,軍機處收到劉銘傳經過廈門轉發的戰報:“十五日八點鐘,法以五船攻基隆炮台,十二點炮台全行打碎,我不能守,法亦未據,基隆營盤還是守住……本日十一點鐘,法人登陸四百餘人,攜炮四尊來攻曹營,經派曹、章等帶隊旁抄,活捉法人1名,死傷不下百餘,搶來坐旗一麵,乘勢破其山頭炮台,得炮四尊,帳房數十架,洋衣帽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