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第1頁/共4頁]
但是這麼簡樸樸實的事理卻有很多人都不懂。起碼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河督大臣們都不懂。直到黃河決口,淹冇了沿河諸州,乃至幾十萬哀鴻流浪失所的凶信傳至都城,連帶著本地禦史彈劾兩江官員勾搭河道總督貪墨二百八十萬兩修河工款的摺子一併送到了賢人的禦案上,賢人龍顏大怒,下旨徹查的時候,這些人才著倉猝慌的各尋門路,各找情麵。以求將此事遮瞞疇昔——
陳珪見狀,因又笑道:“這便是了。即便是太子脫手,亦不能將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無事。反而會有泥足深陷觸怒龍顏的風險。既如此,太子殿下又何必脫手?”
陳珪抬眼瞧了瞧太子與諸位大臣,拱手說道:“敢問太子殿下,此事已然鼓吹的朝野儘知。即便是太子殿下脫手,可有掌控遮瞞的滴水不漏?”
方纔說話的便是太子的陪讀趙寅,因著賢人那一番態度,他並不附和太子殿下為此事調停諱飾。更恨那些外官魯鈍貪婪,不但不能幫襯太子,為太子分憂,反而捅出這麼大的簍子扳連太子。現現在還妄圖讓太子站出來替他們周旋此事。豈不是叫太子越陷越深?
此事若在常日裡倒是平常,放到了這個節骨眼兒上,更加顯得太子殿下同兩江官員貪墨工款之事脫不開乾係了。
此旨一下,少不得又有朝臣獎飾當今仁政愛民之心。而遠在廟堂以外,日日土裡拋食的布衣百姓們,卻比朝上的大老爺們擔憂的更多。
陳珪方纔冷靜的聽著眾位大臣群情,他本來是個八麵小巧,油滑殷勤的人,常日裡措告彆事,最不肯獲咎人的。此時得知黃河決堤的後果結果,心下卻生了幾分肝火。
“話是這麼說,倘若太子無動於衷,又如何向支撐的太子的朝臣交代?隻怕三皇子更會是以從中教唆——”
正所謂三人成虎,即便賢人對太子殿下正視有加,信賴非常,目睹這一筆爛賬,也冇法自欺欺人的表示此事與太子並不相乾。
永嘉四十六年夏,彷彿連老天爺也在可惜這位女中豪傑的去世普通,這一年夏天的雨水豐沛。陰雨連綴多日不斷,倒使朝中某些奉承獻上的佞臣們以此歌功頌德,紛繁上摺子將太皇太後駕薨一事與這般天象聯絡在一起。賢人縱使悲哀難明,卻也是賢明聖德之君,對這些紅口白牙怪力亂神的言辭不置可否。倒是第一時候想到了洪澇之事。少不得下旨催促各州府處所官員好生補葺河堤,清理河道,莫要使河道堵塞河堤決口,糟蹋了民生良田。
須知兩江官員隻是太子門下的一部分人。倘或這一部分人出事了而太子袖手旁觀,那麼叫其彆人如何想。畢竟眾報酬太子效力儘忠,也不想太子是個冷情冷性,不顧底下人死活的。
當官兒不怕貪,但是怕蠢。贓官亦有能臣乾吏,使治下百姓風調雨順,夜不閉戶。但是蠢官兒就關鍵人害己了。更荒誕的是現在有那麼一等笨伯,本身蠢尚且不知,反而要自作聰明扳連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