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子岡款[第1頁/共3頁]
黃永三口中的“吳”也就是姑蘇,姑蘇的玉琢工藝刀法粗暴有力,鏤雕卻非常邃密,明朝時更是被推為天下之首。宋應星《天工開物》以為“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到明朝中晚期,更是呈現了一批玉琢大師,比如陸子岡、劉諗、賀4、李文甫、王小溪等都是琢製小件的妙手。乾隆年間傳播下來的桐蔭仕女圖也是姑蘇工匠的作品。其底部陰刻乾隆帝禦題文:“和闐貢玉,規此中作椀,吳工就餘材琢成是圖,既無棄物,又完璞玉。禦識。”可惜的是,到了清宣統期間,姑蘇玉器銷路日趨減少,漸趨式微。
藉著聚光燈,董德昌看到執蓮孺子還不到小拇指大小,玉質光滑,油潤;光芒溫和,是上好的和田玉。孺子單手執蓮,蓮莖繞肩,形象活潑超脫,天真爛漫。刀法邃密纖巧,毫厘畢現,的確是巧奪天工!董德昌看得兩眼發直,這個執蓮孺子的代價恐怕更在於飛的玉蟬之上!
董德昌和於飛出來的時候發明黃永三還是閒坐桌前,他的臉上帶著一絲倦怠,但是眼中的神采卻更加的敞亮。
相傳明穆宗朱載垕聞知陸子岡技藝高深,用心給他出了個困難,要求他在一枚小小的玉扳指上雕百駿圖。彈丸之地,十駿尚顯擁堵,何況百駿!而陸子岡最後卻用戔戔三匹駿馬,締造了百駿入城的恢弘氣勢、萬馬奔騰的浩浩氣象:在重巒疊嶂的遠景下,一匹馬已馳騁入城,一匹正向大門奔馳,而最後一匹,則方纔在山穀中暴露馬頭,僅此一筆,就給人以無數馬匹藏身山間,呼之慾出的激烈震驚。
拿出放大鏡細心地再看了一遍以後,黃永三心中便已瞭然了,以他的經曆還是不自發聳然動容!這尊送子玉觀音作者的功力恐怕不在他之下,他如此費經心力死力埋冇的又將是甚麼驚世駭俗的作品呢?
“黃老,您如許不是折我們的壽嗎?”董德昌說。
董德昌聞言細心去看孺子的右耳,發明幾道玉雕紋路,彆無其他。
“你覺得呢?”黃永三冇有好氣的問說:“世人求巧可貴,但是對於技藝高超的匠人來講,求拙也不輕易。”
“您是說送子玉觀音的低劣確切是成心為之?”董德昌驚奇的問。之前董德昌也有如許的猜想,不過不敢肯定。
“應當冇錯了。”黃永三慎重的點頭。
“黃老,您先看看這個。”董德昌將盒子翻開,將送子玉觀音拿出來遞給黃永三。
好輕易,黃永三才轉到正題,他將手中的執蓮孺子的圓雕遞給董德昌。
因為對文軒之前的行動很絕望,董德昌並未帶他一同前來,而是讓他在古玩市場好好長長見地。
黃永三在桌子前坐下來,翻開燈將送子玉觀音細心的看了一遍說:“這個蓮葉有點古怪。”
見董德昌不住的讚歎,黃永三又提示道:“你細心看看孺子的右耳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