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國策(二)[第2頁/共4頁]
“而在北方,蒙古諸部與女本相爭,數載以內,恐怕就會有個成果了,到時,北方有敵在側,中原鏖戰不休,,一個不慎,結果難以設想。”
左路軍頓兵於西涼城下,固然拖住了右廂軍司,卻在西涼城下,一拖就是數月,而中路軍,先挫於蕭關,後頓於韋州,勉強來到靈州城下,已呈強弩之末。
現在,大將軍趙石的戰略,幾近與當年普通無二,但不管是兵力,還是大局,卻未戰,就已讓人感受勝券在握。
那一敗,給秦人的經驗過分慘痛,以後謹防死守,幾近數十年間,再無人敢提攻取西夏之事了。
半晌過後,趙石才緩緩道:“以臣之見,西夏人並不成信,這個怕是朝中諸公也很明白,畢竟我們大秦與西夏已經打了太多年的交道。”
種遂點頭道:“此為深謀遠慮之言,大將軍先圖河中,河東諸地,恐怕恰是圖的北地民氣易附了,而從這些年雄師交戰看來,大將軍之遠見,實在讓人欽服,北地處戔戔幾座重鎮以外,其他,皆是望風而降,奪之即平,平之即附,如此等閒,與河洛一地比擬,真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他這話裡天然是有著水分的,即便是趙石本身,當初北渡黃河,攻取河中之舉,也純屬無法,能走到本日境地,不過是因勢利導而至罷了,要說甚麼深謀遠慮,倒是有些過了。
隻一句話,方謙便聽出了些味道,插言道:“稱臣進貢,割讓國土,即便不成信賴,也實在讓民氣動啊。”
不過話又說返來了,既然已經走到如此境地,大將軍趙石也確切在北地縱橫開闔,創下無人可比之功業,那麼,此時再說甚麼,也無人能夠辯駁。
“西夏為我大秦親信之患,居我側後,時候窺測,現在遣使稱臣,可見,朝中已無豪傑。。。。。。現在,朝中群情紛繁,無有定見,大將軍還京,本應歇息些日子,但本日既然來到府中,朕便要問一句,愛卿對此事有何建言?”
“來歲初夏,可詔吐蕃歸義王,率兵出喀羅川,北上擊西涼府,然後北上,攻掠甘州,肅州,瓜州等地,如兵力不敷,可令慶陽府鎮軍助之,在來歲立秋之前,定要將西夏右廂軍司玉門關內。”
“陛下賢明。”
而延州鎮軍,作為當時大秦最精銳的一部,在無定河邊,大敗西夏左廂軍司,斬獲無數,但。。。。。。。。以後,翻山越嶺,在西夏人不竭的騷擾當中,糧草困頓,飲水具缺,還冇有到靈州城下,便已經崩潰了開來。
“而西夏居我側後,去西涼府後,龜縮於一地,怎能甘心?不如趁此良機,一舉拔之,消我側後之憂,怎能為麵前小利而動,留下如此親信之患,讓我大秦冇法傾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