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第 39 章[第2頁/共4頁]
一介墨客,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天下無數讀書人,顛末鄉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合作之狠惡可想而知。宋朝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落第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彆到了清朝,考到白髮滿頭仍然是個“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感覺他春秋有多大,“太宗天子真長策,賺得豪傑儘白頭”,就是這一汗青文明征象的活潑寫照。如宋朝共產生了118個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此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此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朝共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此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毫不易於巴蜀之道。
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頂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據,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開端,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折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汗青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中國當代社會,從百姓百姓達到官權貴,無一不果斷地以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標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穩定的知識分子的鬥爭之路。因此,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落款,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落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尋求,並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抬頭看”的龐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頓時就由吏部測驗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今後也就步入了凶惡難卜的宦途,開端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稱一部分人,老其平生,終究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唐朝,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蹟可考者29人,此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朝,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能夠說,在宦海儘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現人生代價的至上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