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嬌寵1 - 39.第 39 章

39.第 39 章[第3頁/共4頁]

狀元博物館(黃山市休寧縣)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軌製諸多名詞中最為誇耀的一個。科舉製選狀元肇基於隋,建立於唐,完整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測驗開端,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曆代王朝共提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錄的)。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也不乏平淡之輩。為數很多的人高中狀元後,一事無成。他們脾氣古怪,喝酒成癖,貧困得誌,暮年慘痛。唐朝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貧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不幸的了。另有很多狀元,為官一任,了無政績,畢平生平。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告奉承,被史乘稱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此等狀元,無以入史,難留清名,可稱狀元中的不肖敗類。 在狀元科考中,偶然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乾係或是偶爾啟事高中狀元的。唐朝就有“許願狀元”牛錫庶、“自薦狀元”尹樞、“相撲狀元”王嗣宗等,從其外號便可見其為人。狀元裴思謙則更加卑劣,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禮部侍郎高鍇知貢舉,主持科舉測驗。他標榜公道,宣言根絕拜托。裴思謙憑與赫赫馳名的大寺人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的乾係,要求高鍇讓他當狀元。當時,文宗天子是個傀儡,仇士良權傾朝野,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信,公開對高鍇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深思很久,自知有力相抗,不然頓時就會大禍臨頭,隻好無可何如地把裴思謙錄為狀元。天下動亂,皇權旁落之時,貌似公道的科考常常難脫權宦重臣的掣肘,成為宮廷政治的玩偶,這不能不說是科考狀元的哀思。

唐朝,進士科測驗主如果三場,厥後各代根基相沿下來。一場是貼經,用當代的話說就是填空。主考官從諸子經籍中拔取一行,然後把此中的三個字貼擋住,讓考生讀出被貼的字是哪幾個,其企圖不過是考考生的背功,測試一下考生對經籍的諳練程度。第二場考詩賦,每個考生作詩一首、賦一首,這一場極其首要。如唐開元二年(714年)賦試的試題叫《旗賦》,且規定必須以 “風日雲野,軍國清肅”八字為韻。當朝狀元李昂寫了一篇27句327個字的賦,全文洋洋灑灑,文辭雄勁,用韻精確,在登科的27名進士中,名列第一。第三場測驗策,就時務出個題目,讓考生答覆本身的觀點,目標是想看看考生對治國方略的獨到觀點,覺得國度挑選治國平天下的英才。這三場測驗都實施淘汰製,每場 皆定去留。隻要一場考不好,狀元夢隨之幻滅。宋仁宗後,又對科考停止了點竄,按策、賦、貼經、墨義的挨次,讓參試者並試四場,綜合均衡後再決計。考生考完後,由“讀卷大臣”排擠前十名,呈送皇上,終究由皇上按照小我評判圈定誰為“第一甲第一名”。以是說,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他們資質聰明,勤奮好學,或有傑出的文明氛圍,或有奇特的天賦異質,常常具有世人獎飾的絕代才調。如明朝狀元楊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疆場文》、《過秦論》”,十三歲詩名滿京華,被詩壇魁首李東陽收為高足,十九歲落第人,二十四歲中狀元,成為明朝四川獨一的狀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