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註解[第2頁/共18頁]
國粹一詞固然被很多學者以為“治國平天下之學”,但是就國粹本質來講實在是中華民族獨占的民族文明,百家爭鳴自成一體而又交相輝映。國粹作為辨彆於科學的大學問,不但僅被定義為侷促的“平天下之學”,用之平天下,此乃“平天下”之學;用之修身,此乃“修身”之學。前人訓戒教誨,不當為名利所誘,需做團體掌控。定見不一併不能申明甚麼,各自僅視角分歧耳。真正參國粹之人,不能在字麵參,而要廓其粗心,體味表情。
【周易與中醫的辯證乾係】
如何分類國粹能把優良的部分挑出來呢?當代學術界有一個分類體例,非常有效。就是把國粹分兩類:
”潛龍勿用”是《周易》哲學思惟的又一首要名題。《乾卦》初九曰:”潛龍,勿用。”龍是指龍星。《說文》”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故”潛龍”是指潛淵之龍,隱而不見。爻辭提示人們,處在這類狀況,便應靜而不動,以乘機會。《艮卦・彖傳》亦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恰當時,其道光亮。”艮卦卦義為靜止,與”潛龍勿用”一脈相承。兩則爻辭在於表白凡事必須等候機會,謹小慎微,而不成肆意妄為,落空明智;不然便大難當頭,災不成免。
《內經》曰:”上古之人......以是能年皆度百歲而行動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壽。”以是”淳德全道”是”任我清閒過百春”的先決前提。俗話說得好:”心底忘我六合寬”。品德高貴的人虛懷若穀,寬弘大量,心腸仁慈,為人樸重。故能心安不懼,心廣體舒。魯哀公曾向孔子就教,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答覆道:”智者仁者皆可乃至壽。觀世人凡氣質暖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點者壽。
中醫攝生擔當並生長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惟,提出了本身的”防危杜漸”的攝生觀。《內經》中”賢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表現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學思惟,並以”渴而穿井鬥而鑄錐”加喻申明治未病的首要意義。何謂治未病?明朝張景嶽感受深切:”禍始於微,危因於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於微罷了矣。”張氏還指出:”履霜堅冰至,貴在謹於微,此誠醫學之綱領,生命之樞機也。”張景嶽一語中的,道出了”謹於危”便是”治未病”的關頭地點。世上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前兆,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安康當然也不例外,能將影響身材安康的微兆扼殺在搖籃中,這便是把握了醫學的綱領、攝生的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