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舊家燕子傍誰飛 - 171|0142

171|0142[第1頁/共4頁]

慷慨就義易,安閒赴死難。上疆場要喝壯行酒,一時豪傑主義上來,存亡置之度外了。這個不難,汪精衛還一時打動刺殺攝政王呢。難的是給你充足的時候細考慮細衡量。洪承疇被俘,也默寫正氣歌。皇太極說讓他想想。然後洪寫正氣歌的筆跡就更加混亂,看到莊妃白花花的大腿就完整想通了。忽必烈給他想想的時候不是天計而是年計。北京的文天祥祠我去過,就在段祺瑞執當局前麵的衚衕裡,傳聞是關押文的處所。我在內裡就想,大宋國滅了,持續抗爭徒勞無功,死了毫偶然義,活下來另有很多事可做,另有餬口可享用。每年看著草木枯榮,看著綠葉新發,睹物思情,會不會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味和沉淪的?換我會如何做?細心想過,我做不到,估計99.999%的人都做不到。文丞相想了很多年。然後他留下一段話,安閒赴死。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儘,以是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現在而後,庶幾無愧。

至元十九年,宋亡國三年後,忽必烈知勸降有望,終究決定殺文天祥。就義之時,文天祥作詩兩首,後擲筆於地,言“吾事已畢,心無怍矣”,南拜而死。

知乎上看到一個題目,和大師分享。小說裡畢竟不肯意說教。但上麵幾個答案寫得的確很好。

由此,文天祥的代價觀,他的抵擋精力,其對故國的保衛,不管可取之處有多少,都值得我們尊敬。麵對勸降,文天祥曾在囚途中絕食八日,以明死誌。厥後因過了吉州,在故鄉殉節的誌向未能實現,遂反覆進食。他不肯不明不白死去,他是司馬遷太史慈之類的人,在乎的是功名垂千古,為後代師表。張弘範勸忽必烈不殺他,也是這個啟事,文天祥跟他們碰到過的漢人都不一樣,他們怕成全了他。

文天祥宦途不順,因獲咎寵臣或被同僚架空,致一貶再貶。他嫉惡如仇,為天立心為民立命,真儒生風采。而竄改他運氣的,還是德祐抗元。他的法天不息,畢生抱負,明知不成而為之的品德精力,都在彼時一一揭示。1259年,忽必烈攻鄂州不下,蒙哥合州戰死,恰逢蒙古內鬨,因而引兵還。1270年,蒙古再攻襄陽,籌辦滅宋。1273年襄、樊失守,次年度宗病故,太後號令諸師勤王。“天祥捧詔涕零,使陳繼周發郡中豪傑,並結溪峒蠻。”勤王軍因陳宜中禁止,始終冇法進京,文天祥被迫出任平江府。元丞相伯顏攻常州,常州失守被屠城。朝廷一心媾和,文天祥卻被阻在京畿以外,1276年,伯顏進軍臨安,宋朝廷獻玉璽請降,宋恭帝削去帝號。德祐二年,文天祥帶親信入元營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但願其退兵。這時宋朝廷已降,而文天祥麵無懼色,慷慨陳詞,“吾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具鼎鑊,非所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