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舊家燕子傍誰飛 - 172|0142

172|0142[第1頁/共4頁]

宋朝的“桃符”,實在就是古人所說的“春聯”,因為之前的春聯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在桃木板上,故有“桃符”之名。王安石有詩曰:“爆仗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便是:在熱烈的爆仗聲中,舊年的最後一天即將結束,人們盼望新年餬口更完竣,家家戶戶都忙著換上新的春聯。可惜明天都會中很多商品房的設想,連貼春聯的門楹都給免卻了,買副春聯都不知貼那裡。

這是一項很成心機的風俗,“驅儺”隻不過是這一風俗的情勢與附加服從罷了,更首要的服從是它給了都會窮戶一個獲獲佈施的機遇,同時又不失麵子。

如果碰上了雨雪氣候,朝廷慮及“細民不易”,凡是還會給都城的窮戶公佈施金,同時減免租住公屋的人家三日房租。臨安有很多富戶,也保持著一種非常奇特而可貴的慈悲風俗:趕上大雪之日,這些富戶會“沿門親察孤苦艱钜”的人家,“遇夜以碎金銀或錢會(紙幣)插於門縫,以周其苦”,或者“遣親信人,以銀鑿成一兩、半兩,用紙裹,夜深揀貧家窗內或門縫內,送入濟人”。受佈施的人家第二天淩晨起床,“展戶得之,如自天降”,覺得是老天爺俄然顯靈,卻不知實在是哪位善心人發的慈悲。

添置年貨,少不得要花消一大筆錢。對大戶人家與中產之家來講,天然不成題目,但餬口於都會底層的貧困家庭,則恐怕對付不了過年的開消。不過,貧民也有貧民的體例:進入臘月以後,“販子有貧者,三五報酬一隊,裝神鬼、判官、鐘馗、小妹等型,敲鑼伐鼓,沿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

宋朝人如何過春節?

臘月的最後一天,宋人謂之“除夜”。這一天,士庶“非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奠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這套風俗,至今在潮汕一帶仍得以完整儲存下來: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門庭,叫作“打掃”;都要貼門神、春聯、年畫;都要在除夕這天祭拜先人、社神、六合,這叫“團年”。

吃過年夜飯以後,宋朝的都會迎來了徹夜不眠的大年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孩子們跑到內裡,繞街唱兒歌:“賣聰慧,千貫賣汝癡,萬貫賣汝呆,見賣儘多送,要賒隨我來。”這叫作“賣聰慧”,兒童以此相戲謔,也依托人們但願來年變得聰明的誌願。南宋墨客範成大有一首興趣實足的小詩,描述吳中官方“賣聰慧”的風俗:“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喚走長街,雲有聰慧召人買。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不足;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嘲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聰慧千百年。”近代廣州仍有近似民風,不過不是“賣聰慧”,而是“賣怠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