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賴活著 - 1.童年記憶

1.童年記憶[第2頁/共4頁]

我的村落人未幾,一條長長的衝(弄)有四五千米,七八個村莊就漫衍此中,我出世的村莊有個更小的地名,叫舊屋口,約莫有四五十戶人家,200多人,都姓歐,是一個祖宗傳下來的。那是一比較典範的南邊村莊,從山上俯視下去,是一片片柒黑的瓦房,間或有些綠樹掩映此中。村莊的兩端,有兩個紙作坊,一到事情的時候,水車飛轉,老遠都能看到紅色飛濺的水花,聽到水車轟轟的響聲。紙作坊的四周,還漫衍著許很多多的用石灰泡製造紙質料竹子的大池子,這些大池子,整日披髮著一股獨特的味道。即便我現在身在遠方了,但那股味道還是飄在我的鼻端,我永久都忘不了。

在動筆之前,我看了無數的名流自傳。在他們的高文裡,無不例外埠將本身的出世環境當作書籍的開首。名流都如此,朱枸先生天然不能免俗。

2014年勞動節期間,我回到了闊彆多年的故裡,故裡已經臉孔全非,但我仍然衝動非常。”故裡,就像母親的手掌,雖暖和,卻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風雨,擋不住工夫,給你的隻是一些纏綿的回想,一點兒小安撫;終究你不從那爿手掌上走下來,也會從上麵跌下來,走向或滑向平闊的處所。這是一種難堪,一種無法,倒是一種必定。”在《故裡滋味》中,作者凸凹的感慨,自此深有體味。

6月25日,那是一個清冷的夏季淩晨――那是我母親對我說的,我出世在一個叫丫勒衝的小山村。另有一個更小的村名,叫做“舊屋口”。直到現在,我已經到內裡闖蕩江湖20多年,可謂見多識廣了,見過“三隻羊”、“公主墳”、“狗跳澗”如許的地名,但像“丫勒衝”如許粗鄙、拗口、不知所雲地名真的冇有見過,我敢包管,這名字也足使你們是開儘眼界,開儘耳界。

上麵說了,村莊的四周都是山。群山連綴,蒼翠欲滴、蔥蔥蘢鬱。山上長滿了竹子和鬆樹、杉樹之類的樹木。這能夠說是取之不儘、用之不竭的資本。我們小時候放牛,將牛趕到山內裡後,就開端流連在山裡,摘夜果、尋竹筍、抓小鳥、撿木料,非常歡愉。因為山裡竹子漫山遍野,尋覓一種專門躲在竹筍內裡的蟲,我們叫“筍蛆”的小東西,成為我們樂此不疲的事情,這些小玩意,用油鹽一炒,香氣四溢,真是人間甘旨!直到現在,另有很多人專門到山區內收買這類東西。拿到大酒樓當作山珍野味出售,代價不菲,2010年我在南寧一個酒樓,因為懷舊,點了一碟,曆曆可數的幾條“筍蛆”,竟然要價48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