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勳將錄[第2頁/共5頁]
衛展曾任南陽太守,是劉弘的部屬;陶侃則曾隨劉弘討陳敏,因為他跟陳敏既是同郡,又同歲舉吏,乃遭到遍及的思疑和攻訐,唯劉弘不疑,反任陶士行動前鋒督護。故此二人皆德劉弘,便向裴該保舉其子劉璠。
不過其子劉璠的名譽就要弱很多了,雖曾一度獲得司馬越的賞識,又擔當乃父新城郡公之爵,卻隻做到兩千石的順陽內史和越騎校尉罷了。永嘉之亂,劉璠逃出洛陽城,四周展轉,終究到達關中,卻不為索綝等人所用,一向投閒置散。比及司馬鄴還洛,劉璠也隨之而徙,卻仍不得朝廷重用,越騎校尉的空頭銜一向掛了十好幾年,都冇能更進一步。
範宣還了一禮,便問:“君等是來尋校長的麼?可稍待,大司馬方入,正在與董校長相談也。”
真要道黑為白,乃至指鹿為馬,實在簡樸,他在羯營之時,群情便不輸張賓,遑論程、徐。但題目是相乾士人已經成型的三觀,相乾儒學,就不是那麼好跟人辯論的了,因為儒學實在重經曆而輕邏輯,你即便能逞口舌把彆人辯得啞口無言,人不佩服還是不佩服。王夷甫難道善辯者乎?“信口雌黃”之譏傳播千載。
《勳將錄》編輯起來,天然比《姓氏誌》要簡樸很多,底子不消董景道之類大儒脫手,一後生足矣。因為與世家漫衍天下分歧,所列諸將,全在大司馬軍中,於其家世,多數隻要叫過來問問環境就成,即便遠戍在外的,其小我和家庭狀況,也有很多渠道能夠清楚刺探;至於事蹟就更輕易,積年來戰報、獎狀,抽出來照抄就行了。
範宣始終籠袖拱手,略躬著腰,半垂著頭,儀態非常恭敬,聽問便答:“先賢之經、賢人之教,明六合之大道、民氣之所欲,豈可不學?其學無涯,即夕死亦可朝聞道,哪有甚麼學成以後呢?宣唯願繼踵賢人之法度,窮究學理,而並無晉身之望。”我學習的目標隻是明理,不是為了仕進啥的。
接下去彆離是:武威姑臧北宮(北宮純)、始平蒯城陸(陸衍)、北地富平王(王澤、王堂)、譙郡譙縣文(文朗畢竟還是不肯摘文俶之孫的帽子)、扶風雍縣謝(謝風)、京兆灞上高(高樂)、武威宣威羅(羅堯)、天水成紀李(李義雖出大族,也要求列名《勳將錄》,但籍貫穩定)、扶風池陽董(董彪)、始平鄠縣熊(熊悌之)、新平漆縣莫(莫懷忠)……
畢竟儒家最講禮——倒一定講理——則身為國度重臣,倘若被人以為本身無禮,但是會落空士人推戴的呀,裴該畢竟並不是光靠著泛博農夫大眾去打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