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論語為政(1)[第2頁/共4頁]
孔子極其正視孝,要求人們對本身的父母儘孝道,不管他們活著或歸天,都應如此。但這裡側重講的是,儘孝時不該違背禮的規定,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洞的、隨便的,必須回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
【評析】
④廋:音sōu,埋冇、藏匿。
【註釋】
孟武伯向孔子就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彆為他們的疾病擔憂。(如許做便能夠算是儘孝了。)”
【譯文】
【評析】
【註釋】
2.6 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
②齊:整齊、束縛。
2.9 子曰:“吾與回①言,整天不違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用法製禁令去指導百姓,利用刑法來束縛他們,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法受懲,卻落空了廉恥之心;用品德教養指導百姓,利用禮法去同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但會有恥辱之心,並且也就守端方了。”
①回:姓顏名回,字子淵,生於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孔子的對勁弟子。
②不違:不提相反的定見和題目。
【評析】
【原文】
【本篇引語】
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涵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跟著春秋的增加,思惟境地慢慢進步的過程。就思惟境地來講,全部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體味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放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擺佈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認識和作人的法則融會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品德涵養達到了最高的境地。孔子的品德涵養過程,有公道身分:第一,他看到了人的品德涵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太長時候的學習和熬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品德的最高境地是思惟和言行的融會,自發地遵循品德標準,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合用的。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
【註釋】
【註釋】
【原文】
④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①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隻是舉其整數。
【原文】
【譯文】
【註釋】
【原文】
②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③先生:先生指父老或父母;前麵說的弟子,指長輩、後代等。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