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論語道德(2)[第3頁/共3頁]
孔子把“禮”的原則推而廣之,用於國與國之間的來往,這在當代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孔子期間的“國”乃“諸侯國”,均屬中國境內的兄弟國度。但是,在近代以來,曾國藩等人仍主張對西方殖民主義國度采納“謙遜為國”的原則,那就不免被指責為“**主義”了。
【註釋】
②斯:就。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罷了矣。”
【譯文】
本章也談義與利的題目。他以為,作為具有高朱紫格的君子,他不會老是考慮小我好處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尋求小我好處,不然,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痛恨和指責。這裡仍談先義後利的觀點。
【原文】
這是孔子對本身和本身的門生常常議論的題目,是他立品處世的根基態度。孔子並非不想成名立室,並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但願他的門生必須起首安身於本身的學問、涵養、才氣的培養,具有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麵本質。這類思路是可取的。
【譯文】
這一段還是講關於貢獻父母的題目。事奉父母,這是應當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後代對父母絕對從命,百依百順,乃至父母不聽勸說時,後代仍要對他們畢恭畢敬,毫無牢騷。這就成了封建獨裁主義,是保護封建宗法家屬軌製的首要綱常名教。
①幾:音jī,輕微、委宛的意義。
孔子說:“父母活著,不闊彆故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必然的處所。”
①遊:指遊學、遊官、經商等外出活動。
【評析】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本章談的是小我品德涵養題目。這是涵養體例之一,即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實際上這就是取彆人之長補本身之短,同時又以彆人的不對為鑒,不重蹈彆人的舊轍,這是一種理性主義的態度,在明天仍不失其精煉之見。
【原文】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②。”
①放:音fǎng,同仿,師法,引申為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