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聯盟:馬來亞以華巫為核心的族群政治的形成[第1頁/共3頁]
標記取馬來亞三大族基黨合作的“聯盟”的建立,就始於1952年的吉隆坡市議會推舉,而終究在1955年的結合邦議會大選中得以奠定下來的。同時,也針對獨立過程中碰到的龐大的族群題目,建立了政黨協商的處理形式。吉隆坡為馬來亞結合邦都城,其市議會推舉是在檳城和馬六甲市議會推舉(1951年12月1日,馬六甲市議會侯選人提名因為不勞而獲未停止實際推舉)以後停止的,日期定於1952年2月16日。當時,吉隆坡登記的華人選民為3850人,馬來報酬4300人。就是在此次推舉中,巫統與馬華公會雪蘭莪分支初次嘗試結合,成果得勝,在12個議席中博得了9個。“以此奠定了聯盟根本,在此中,兩黨保持其各自獨立的身份和目標,同時作為一個團體共同肯定候選人並按照兩黨合作來合作特定席位。逐步地,這一安排成了一個可操縱的獨立的馬來亞當局的獨一但願。”1952年底至1954年,馬來人與華人這一政治聯盟,為其博得了268個市政議席中的226個。
馬來亞結合邦建立後,英國當局為該殖民地所做的下一步首要事情就是使其在英聯邦內實現自治,乃至獨立建國,如許做既合適英帝國既得的殖民主義好處,也適應了二戰後代界範圍內逐步高漲的民族束縛與國度獨立的生長潮流。二戰後印度尼西亞敏捷獲得獨立,也對英國當局形成了不小的壓力,迫使其早日考慮馬來亞的獨立題目。以是,1949年3月,英國議會承諾讓馬來亞獲得獨立,翌年3月,英國輔弼也對此再次做出必定。而後通過處所乃至結合邦議會民主推舉,並在天下大選後構成本地人內閣,以及在英國當局的主持下完成獨立憲法的製定等,便為獨立鋪平了門路。
1955年的結合邦議會推舉對於馬來亞獨立而言,是非常關頭的。但是,此次大選的停止倒是通過一番鬥爭才得來的。1953年3月17日,聯盟正式提出結合邦立法議會部分民選,即75名議員中,44名民選,31名官委。馬巫統於4月6日在馬六甲停止的長年大會,還肯定推舉就在1954年停止,同時議決,如果此建議不獲英國殖民當局支撐,便令結合邦議會內統統聯盟官委議員全部辭職。成果正如所料,建議遭英國當局回絕,迫使聯盟撤出其在立法議會、各級當局機構的代表,並策動大眾集會,在各地停止請願遊行。英國當局終究被迫承諾於1955年停止大選,並接管了民選代表占多數的主張。就在大選停止之前,馬來亞的另一大族基黨印度人百姓大會,也放棄了多年抵抗聯邦和談(theFederation Agreement)的態度,而於1955年2月14日插手了聯盟,由此終究實現了三大族基黨的合作。7月27日大選成果,新的聯盟在52個民選議席中獲得51席,並博得81%的推舉人的支撐。在此根本上,由巫統帶領人Tunku Abdul Rahman構造新當局,出任首席部長及內政部長,內閣成員9人中,華裔占了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