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聯盟:馬來亞以華巫為核心的族群政治的形成[第2頁/共3頁]
不過,有需求指出的是,就在馬來西亞終究挑選並對峙族群政治門路的過程中,對峙非族群政治的儘力也幾近一向冇有間斷。Dato’Onn Ja’afar當年就曾為此而儘力。1948年12月,他宴請陳禎祿等華人魁首,共商族群合作,爭奪自治題目,成果在此根本上建立了“族群聯絡委員會”(the Coittee)。Dato’Onn本人帶頭竄改態度,即從“馬來人”態度竄改成“馬來亞”態度。他還警告巫統說,1950年的政治已分歧於1946年,“馬來人的馬來亞”的標語已過期,應變成“統統馬來亞人的馬來亞”,並建議把巫統重新定名為“馬來亞人天下同一機構”(the United anization)。在非馬來人的百姓權題目上,他也同意華人提出的“出世地原則”,但是,Dato’Onn的上述態度卻冇有被巫統所接管,為此他於1951年8月28日辭去該黨主席職位,與此同時也退出了該黨。獨立後,反對黨與同盟國陣中的在朝黨分歧,根基上都主張本身是多元族群黨(民政黨和回教黨等除外),承認馬來西亞族群多元實際,主張尋求族群民主的政治。
馬來亞結合邦建立後,英國當局為該殖民地所做的下一步首要事情就是使其在英聯邦內實現自治,乃至獨立建國,如許做既合適英帝國既得的殖民主義好處,也適應了二戰後代界範圍內逐步高漲的民族束縛與國度獨立的生長潮流。二戰後印度尼西亞敏捷獲得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