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支配一被支配格局下的華裔社會及其反應[第1頁/共12頁]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今後,在插手在朝黨未能獲得抱負結果的環境下,華團人士又提出了“兩個戰線”的政治觀點,開端嘗試反對政治線路。“兩個戰線”觀點是天下華團民權委員會於1986年提出的,其目標是針對在朝的國陣,構造一個同一的反對黨戰線,叫做“反對戰線”或“替代戰線”,以此來實現馬來西亞的民主政治。這個觀點有點像美國的兩黨製。對此,時任華團民權委員會代理主席的林晃異曾講道:“天下華團民權委員會所建議的兩個戰線的觀點,目標是為了促使我國的民主軌製更加健全地生長。
馬來西亞華裔族群本身的連合,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政治範疇又有了新的停頓。1981年,當局公佈了《社團修改法律》,把社團分為“政治社團”(political societies)和“聯誼社團”( societies)兩類,法律雖麵對諸多貳言而終究被收回,但是,卻對華團參政起到了很大的鞭策感化。1982年是馬來西亞的又一大選年,恰是針對此次大選,董教總提出了“三連絡”觀點。所謂“三連絡”,是指以華裔為主的在朝黨(馬華公會和民政黨)、反對黨(民主行動黨)和官方華團三股政治力量相連絡,主動參與海內的政治過程。1982年3月31日,郭洙鎮、王天慶、許子根、江樸拙等一批華教人士,正式宣佈插手民政黨,他們的標語是“打進國陣,改正國陣”,並頒發聲明:“我們決定插手民政黨,我們的終究目標是通過民政黨這股不竭生長的政治力量,儘力追求綜合其他華人政黨與社團,把政治力量凝固起來,促進華族趨勢更大的連合。”1982年4月22日,插手民政黨的華教人士許子根和郭洙鎮作為候選人在國陣的旗號下競選,成果許子根被選,可謂部分地實現了官方人士參政的目標。但是,競選中,卻產生了華教人士與行動黨候選人的對壘,並導致後者的失利,成果引發行動黨與董總和教總反目,“三連絡”的慾望因而終告幻滅了。不管如何,在華人中享有很大名譽的華教人士參政,無疑無益於加強華人的政治力量,無益於保護華人的政治連合,因此對於保護華人的好處應當算是一種無益的嘗試,固然在巫統占有政治安排職位的環境下其有望獲得的結果乃是令人置疑的。
4.我們以為,劃一的百姓權力和政治權力是促進百姓連合和國度進步的先決前提,唯有在自在、民主及劃一的根本上百姓才氣連合分歧。
在經曆了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後,特彆是當看到巫統節製的國度機器越來越為保護馬來族群的好處而倔強推行“扶弱政策”,同時卻疏忽非馬來族群的合法公道要乞降呼聲的時候,馬來西亞的華裔社會在窘境中亦在思慮著新的應變題目。在新經濟政策期間,因為巫統在國陣內就一些嚴峻決策題目已不再樂意聆聽以馬華為主的華基政黨的定見,族群政治協商(族基政黨代表各首要族群好處而停止的政治協商)的門路實際上已被嚴峻堵塞,華裔族群便在華團的鞭策下掀起了一場官方政治活動。與此同時,針對著巫同一黨獨大的政治安排局麵,華裔社會還以爭奪國度政治民主為衝破口,儘力圖奪海內的族群民主,以之保護本身的族群好處。在經濟方麵,則針對馬來至上主義的“扶弱政策”,在得不到當局的支撐和扶助的環境下,儘力操縱國度當代化生長供應的極其有限的自在經濟空間,締造了本身新的財產,在經濟上風職位逐步喪失的環境下,仍能包管本身的經濟好處有所擴大,能夠保持國度財產分派中本身應得的份額。彆的,華教人士還一如既往地為汗青上懸而未決的族群文明教誨題目而鬥爭,高度地表現出了華裔族群不平不撓的抗爭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