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地理[第2頁/共4頁]
東馬由砂拉越和沙巴(北婆羅洲)兩個州構成,與文萊蘇丹國和印尼加裡曼丹省交界,共有國土麵積約198 069平方千米(砂拉越124 449平方千米,沙巴73 620平方千米)。東馬與印度尼西亞之間以連綴不竭的山脈為天然分界,在砂拉越境內,有Banjaran Kapuas(卡浦山脈)、Banjaran Kelingkang(吉令康山脈)和Banjaran Iran(伊朗山脈),在沙巴境內有Ban-jaran Crocker(科洛克山脈)、Banjaran nd(麥特蘭山脈)和Banjaran Brassey(布拉賽山脈)。科洛克山脈(南部)也是砂拉越與沙巴的天然分界,其走向大抵與州西海岸平行,最高的山嶽即馳名的金那巴魯山(Kinabalu,俗稱“中國孀婦山”),海拔4101米,為東南亞之最高。該山由大塊火成岩構成,邊沿陡峻,頂部平坦。
西馬由馬來半島及其四周的很多大小島嶼構成,較大的島嶼,如Pulau Langkawi、Pulau Penang(檳榔嶼島,均與玻璃市相鄰)、Pulau Pangkor(與轟隆相鄰)、Pulau Angsa(位於巴生港口四周)、Pulau Tioman(在東海岸外)等。馬來半島呈狹長形狀,位於北緯1°20’至6°40’與東經99°35’至104°20’之間,地近赤道。北端與泰國交界,南端隔柔佛海峽(the Strait of Johor)與新加坡為鄰,麵積約131598平方千米。
馬來半島的構成與這一太古大陸的變遷有密切乾係,是該大陸冗長的降落、堆積及其伴隨的造山活動,終究培養了馬來半島的根基地貌。時候大抵是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初期,即約1.27億至1.52億年之前。
從地理佈局上看,馬來半島原屬於陳腐的大陸板塊——巽他地台的一部分,該地台也在更新世結束時跟著兩極冰蓋熔化,海平麵上升,大部分已被淹冇於淺海之下。
東馬境內的河道,在砂拉越州內,因為受陣勢影響,大多為東南一西北走向,注入南中國海,首要有Batang Sarawak(砂拉越河)、砂當河、Batang Lupar(魯巴河)、Batang Jarang(拉讓河)、Batang Baram(峇南河)等,此中,拉讓河是州內最長的河道,長563千米;沙巴州內最長的河道是Sungei Kinabatangan(基那巴丹安河),長350英裡,大抵為西南一東北走向,注入蘇祿海,其他首要河道另有Sungei Sugut(蘇古河,注入蘇祿海)、Sungei Labuk(拉卜河,注入瀕蘇祿海的拉卜灣)、Sungei Segama(實加馬河,注入蘇祿海)、Sungei Kalubakan(加魯巴乾河,注入瀕蘇拉威西海的聖路西亞灣)等。首要河道人海口多本地岸構成三角洲沖積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