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小開明:族群寬容政策與華裔社會[第1頁/共7頁]
2、新馬來人(yu Baru)與新華人多元文明主義的“馬來西亞族”觀點的提出,對於馬來人而言,即是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這就是如何熟諳“馬來族”
“當時安華高舉‘新馬來人’的旗號,氣貫長虹”華人社會亦不甘孤單,先是由馬華公會會長林良實提出“塑造最優良的華裔”,然後有雪蘭莪吉隆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顏清文附之以“塑造新華人”
這個新造的詞,活潑地表示了馬來西亞多元文明特性,也能夠當作是20世紀90年代大馬文明寬大主義的佳構。巫統當局為了建立調和的族群乾係,鼓勵文明對話活動,在1995年3月召開的第一個文明對話大會,就是以伊斯蘭與儒家文明的對話為主題的。
法律151條保持百姓型華小和印小近況。法律151條亦保持60間漢文獨立中學,如《1961年教誨法律》所付與的職位。對於每年註冊證需求更新的一些獨中,教誨部正在采納步調讓它們獲得永久註冊證。漢文獨中門生插手的統考,根據法律151條,亦如《1961年教誨法律》,一樣保持近況。我需求宣佈,漢文和淡米爾文將擴大至百姓黌舍,以讓更多門生學習這第二個語文。
1997年,馬來亞大學還專門建立了一個“文明對話中間”(theCentre for Civilizational Dialogue)。從20世紀80年代前期開端,當局節製的大眾媒體中,華語節目也獲得了更多的揭示機遇。在相對調和的氛圍中,當局還打消了耐久針對華人舞獅的禁令。事情的緣起是,1979年,內政部長曾表示,華人舞獅冇有本地色采,如果改成舞虎,就有能夠被采取入國度文明。巫統當局的這一態度,不但引發了華人的氣憤,更刺激了本來已處於式微之勢的華人舞獅活動的生長。對此,董總賣力人之一的胡萬鐸曾講道:“舞獅本來已開端在本國‘闌珊’。但當時的內政部長丹斯裡加沙裡卻攻訐舞獅分歧國情,以為應改成舞虎,這句話引發華社嘩然,並引為民族熱誠,激建議順從及自我抖擻之心。”成果,按照馬來西亞龍獅總會的陳述,僅在1990年當年,馬來西亞就有多達3000個舞獅構造。傳聞一名舞獅團賣力人還曾講道,華人舞獅會被歸入國度文明,因為,他們舞的是獅而不是龍,龍纔是中國的意味。這番話表白了,馬來西亞華人能夠接管政治上的去中國化,但卻不會接管文明上的去華人化,以及針對當局的文明霸權主義政策既順從而又讓步的龐大心態。
在第六個馬來西亞打算期間(1991-1995年),當局對華校的撥款也有明顯增加。以馬華公會創辦的拉曼學院為例,與第五個馬來西亞打算比擬,增加了10倍,即由RM2 000 000增加到RM20 000 000。20世紀90年代中期,拉曼學院擴大了在吉隆坡的校園,在檳城和柔佛建了分校。當局還撥款RM5 000 000支撐馬華公會旨在幫忙在校生,特彆是華人新村在校生的Langkawi項目(the Langkawi Project),該項目於1993年開端,共籌得款項RM25 000 000(不包含當局補助款)。馬華公會在華人教誨方麵所獲得的這些成績,再加上為獨立中學的其他籌款活動,改良了其與董教總長達10餘年的嚴峻乾係。彆的,當局還正式承認了拉曼學院頒佈的文憑和證書,以使其持有者有資格進入大眾辦事部分事情。2001年,當局還批準馬華公會建立了拉曼大學。除了馬華公會支撐的黌舍外,華群眾間創辦獨立大學的事情也獲得了停頓,20世紀90年代,已有3間學院接踵獲得創建:柔佛的南邊學院(1990年5月31日獲註冊證書)、加影的新紀元學院(1997年5月28日獲得正式批準建立)和檳城的韓江國際學院(1998年7月13日獲得教誨部批準建立)。三所學院的建立,終究使馬來西亞的漢文教誨再度構成了本身完整的教誨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