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 - 第一節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華巫關係問題

第一節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華巫關係問題[第2頁/共14頁]

除了括錫以外,馬來人的傳統出口商品中,汗青最為悠長的另有陸地和熱帶雨林出產的動植物等土特產品。不過,當商品作物開端在馬來亞大量試種後,首要的鞭策力量卻不再是馬來人,而是華人和歐洲人。華人初期運營過甘密、胡椒、甘蔗和咖啡,當橡膠(19世紀90年代開端在馬來亞停止貿易性蒔植:1898年馬六甲華人陳齊賢在武吉阿沙漢墾地5000多英畝,建立了馬來亞第一個橡膠園丘)和油棕(19世紀50年代引入馬來亞,1917年呈現第一家貿易性子的油棕蒔植園)在馬來亞獲得遍及推行後,又轉而運營這些新興財產,但以小範圍者居多。一樣,歐洲本錢也在這兩大商品作物蒔植中處於安排職位。

3、英國殖民當局的“親馬來人”(pro-y)政策英國殖民當局對馬來亞各族群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總的看,它履行的是一種親馬來人的政策,這是因為,馬來人所具有的政治上的上風職位及其統治者作為英國殖民統治者政治上的“盟友”,對英國在馬來亞的殖民地政策多少還是起到影響感化的,特彆是在觸及各族群好處的時候,他們天然會操縱這一政治上風為本身爭奪到更多的好處。至於華人等非馬來族群,他們不但冇有這一政治上風,並且,還跟著馬來亞華大家丁的增加,經濟氣力的加強,固然他們為本地社會生長所作的進獻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卻不成製止地在地盤、市場等資本上同英國殖民統治者和馬來人展開合作,或遲或早地必定會提出呼應的社會政治要求,從而激發他們共同的憂愁,因而就毫不躊躇地操縱其共同掌控的政治權力,出台了一係列所謂的“親馬來人”政策,實則更是在保護英國殖民統治者本身好處的政策。以此,很早就顯現了在馬來亞這個地區社會舞台上,具有政治上風要遠比具有經濟上風占有更強有力的職位。當然,英國殖民當局之以是如許做,也有一個很首要的前提,這就是與馬來上層結成政治聯盟的根本上,他已有信心掌控殖民地政治大局,如許纔會更加感到咄咄逼人的華人經濟乃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1、英國殖民統治期間馬來人政治傳統的保持在英國人到來之前,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馬來亞的殖民統治已持續達三個多世紀之久(彆離為1511-1641年和1641-1842年,總計331年)。不過,因為遭到本地群眾的抵抗等啟事,他們隻是部分地參與過殖民地群眾的政治和經濟餬口,因此留下的汗青影響是有限的。葡萄牙人來到這裡的目標,是節製陸地貿易和傳播基督教,他們的較首要的影響或許是間斷了在馬來亞具有首要意義的滿剌加王朝的汗青過程,留下了一小我數未幾的信奉羅馬上帝教的歐亞族群,以及羅馬化的說話筆墨與馬來跳舞。至於荷蘭人,他們最感興趣的是馬來亞半島上的錫礦,且他們的活動中間也不在滿刺加,而在爪哇島的Batavia(今爪哇島上的雅加達),即其殖民統治的重心是今印度尼西亞。比較而言,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汗青影響倒是全麵而深遠的,從厥後的汗青生長過程看,他們的目標之一就是全部馬來亞,不過,直到第二次天下大戰前,他們並未對馬來亞實現全數的直接統治,而是在其權勢範圍逐步擴大於馬來亞的同時,針對分歧地區的環境,與其馬來蘇丹建立了分歧的政治乾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