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華巫關係問題[第2頁/共14頁]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曾蒙受過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持續長達446年的殖民統治,但是,就馬來西亞的族群題目而言,其影響最大的首推英國。日本占據和統治馬來西亞的時候雖不很長,獨一3年6個月,但是,在嚴格的戰役環境下,再加上日本軍國主義殖民統治極度反動的本質,就使得原有的民族題目更加嚴峻,其粉碎性亦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華人的龐大人丁及其所具有的較強的經濟上風和深深融入殖民地經濟生長過程,共同奠定了他們在馬來亞不容忽視的職位。毫無疑問,不管是疇昔還是現在,華人的經濟上風也隻是為中間和上層階層所具有,基層勞動大眾則不與焉,他們統統的或許隻是經濟胡想。
在此背景下,1786年,英國人Francis Light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支撐下,以庇護吉達不受暹羅威脅為前提與蘇丹Abdullah達成和談,獲得了檳城占有權,並登上該島。1819年,另一名英國人Stamford Raffles趁新加坡與廖內一柔佛蘇丹國乾係呈現題目之際,占據新加坡。1824年,英國又與荷蘭達成了一項具有首要汗青意義的和談,按照該項和談,英國人具有了馬六甲,並以此為基地正式登上了馬來亞,開端了其對馬來亞的全麵殖民過程。值得重視的是,該和談還今後建立了馬來群島根基的政治地理格式,並一向持續至今。
英國殖民當局在馬來亞推行的出口型經濟,必定要將本身置於國際市場竄改的影響之下。如許,20世紀20年代末,當環球性經濟危急到來的時候,馬來亞也結束了一度保持的經濟繁華,墮入了前所未有的冷落當中。經濟危急難以製止會激發社會危急,馬來人與華人的乾係因而也不得不初次麵對嚴峻磨練。實際上,英國殖民統治所形成的馬來人較強的政治職位與華人較強的經濟職位上的不同,也就潛伏地形成了兩族間的對峙和牴觸,隻是在經濟社會生長處於良性狀況環境下,還不會較著地表示出來罷了。但是,當經濟危急到來,社會墮入窘境,民怨沸騰,再加上此時最輕易嫁禍於人,以是,馬來人對華大家丁的增加、較強的經濟職位以及政治權力的要求,就表示得非常焦炙和過分擔憂,乃至不吝把經濟危急所形成的統統題目都加在華人頭上,政治無權的華人是以也就成了馬來亞經濟社會危急的替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