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第1頁/共2頁]
如果康福思冇有驚人的毅力、不平的靈魂,就不會在1975年登上諾貝爾化學獎的領獎台……是諾貝爾獎汗青上唯一一個失聰的科學家。
父母把康福思送進了悉尼男人中學,而不是聾啞黌舍。他們以為,對兒子最好的幫忙是進步他的自傲心,讓他像正凡人一樣接管教誨和餬口,他們要讓康福思感遭到本身是一個正凡人。
獲很多多極少,落空點點滴滴;
1937年,康福思以優良的成績從大學畢業了。更精確地說,他是通過自學來完成全部大學學業的。但他並冇是以而滿足,他決定持續在知識的征途上跋涉……
天道酬勤,固然康福思的聽力在敏捷闌珊,但是,他憑著勤奮的儘力,在他16歲時,考入了澳大利亞最好的大學之一――悉尼大學。這時,他已經聽不見教員講課了,但他並不泄氣,冇法用耳朵聽,就用眼睛看。是以在全部大學期間,康福思最首要的事情就是去化學文獻圖書館,從雜誌和冊本中大量瀏覽有關論文。此中有很多論文是用德文寫的,康福思不懂德文,他就藉助德筆墨典一一查詢生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啃,直到完整弄懂整篇論文的意義為止,然後再通過嘗試來考證成果。在瀏覽及做嘗試的過程中,他明白了科學是一個不竭發明、不竭改正、不竭完美的過程。
康福思10歲那年,家長髮明他耳背,大夫診斷是耳硬化症,並且會越來越重,終究導致的失聰。對他來講,餬口還遠未開端,運氣卻與他開了這麼一個殘暴的打趣。
父母麵對診斷成果,都難過地哭了。幸虧聽力的喪失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也就是說他另有約莫10年的時候能聞聲聲音。
在二戰期間,康福思在青黴素的研討上有首要影響,並參與《TheChemistryofPenicillin》的編撰。他於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分享了1975年諾貝爾化學獎,1977年授予爵位。他於1953年獲得了Corday-an獎章;1976年獲得皇家金質獎章,1982年獲得科普利獎章。
在黌舍籌辦的各種獎品中,他挑選了一本先容宇宙天文知識的書,因為他一貫對天文學抱有稠密的興趣。不久,他在化學西席貝薩的影響下愛好上了化學。貝薩還奉告他:處置化學研討,弱聽不該該是一個不成超越的停滯。貝薩教員的話使康福思深受鼓勵,他更加儘力地學習化學,並在家裡建了一個簡易的化學嘗試室,參照有機化學的教科書,開端了有機分解的嘗試。他用便宜的化學質料分解了很多製劑,此中有些是他底子買不起的東西。嘗試的經曆大大加強了康福思的自傲心――他完整有才氣通過本身的儘力來竄改事物,一樣,他也完整能夠通過本身的儘力來竄改運氣。康福思立下以化學為業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