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那些成語典故,你知道多少?[第1頁/共6頁]
13.【一言興邦】
<釋義>教彆人時耐煩、不厭倦。
15.【擇善而從】
14.【見賢思齊】
<釋義>原指教人熟諳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彆的三個角。後比方從一件事類推而曉得很多事情。指長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如果你考慮正麵,又考慮背麵以後,再轉頭來考慮正麵,又再考慮背麵,那麼,如此循環來去,終無寧日,終究成為考慮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有一天,孔子用心問子貢:“你和顏回比擬,到底哪個強一些呢?”
<釋義>幾次考慮後再做。
孔子點頭說:“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錄。
[出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現在也!”(《子罕》)
春秋期間,孔子在講授上有豐富的經曆,常常與門生們一道研討題目,給門生處理各種疑問題目,他鼓勵門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切研討,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門生讚美孔子講授的耐煩,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9.【文質彬彬】
[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
[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她體貼腸對丈夫說:"官人,何必如此勤奮,不吝貴體安康,為這些筆墨吃如許多的苦頭,官人已年老致仕(退休),莫非還怕先生非難活力嗎?"歐陽修答覆說:"不怕先生活力,隻怕後生生譏,後生可畏耶!"
世稱孫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風采;但也反應了古時女子的卑賤,被當作禮品送來送去。
[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並不以為向學問不如本身或職位比本身低的人就教是丟臉的事。清・劉鶚記的第七回也表白: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竭完美認知,偶然乃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代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
<釋義>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現指碰到應當做的事,就英勇地承擔起來,決不謙讓。
22.【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