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民國清流.大師們的中興時代 - 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

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第1頁/共23頁]

身處華北平津最危急中間,一群曾拉開新文明活動大幕的自在主義知識分子,又不得不將他們的理性、聰明和愛國的精力,放在民族危亡中的交際、政治、軍事的應對戰略上。民族危亡的驚天大事,成了胡適為核心的愛國知識分子最為體貼、最早思慮的嚴峻題目。一群墨客,他們的應對戰略,或真的是“墨客之見”,處理不了底子題目,但他們表示出的愛國主義精力,光芒萬丈。

1936年6月,章太炎忽然離世。吳承仕眾弟子聞章太炎先生仙逝,哀思欲絕,冇法到南邊為師奔喪,他們發《通啟》,告之天下,曰:“先師章太炎先出產生不幸,於本年六月十四日,卒於江蘇吳縣,先生為反動功臣,國粹泰鬥,一旦去世,薄海同悲。”

說到他的思惟方麵,最開初能夠說是受了尼采的影響很深,就是建立小我主義,但願超人的實現。但是比來又有點轉到虛無主義上去了,是以,他對統統事,彷彿都很悲觀。比方我們看他的《阿Q正傳》內裡對於各種人物的描述,固是深切極了,但是他對於中國人的前程,卻看得一點但願都冇有。實在提及來,他在察看事物上,是非常透辟的,以是描述起來,也就格外深切。

周作人在“苦雨齋”,也並未與外界隔斷,他經常會與文學界所謂的“京派”圈子保持聯絡。查1934年9月22日周作人的日記,有如許的記錄,午往豐澤園赴《至公報·文藝副刊》之招宴,到者楊金甫、俞平伯、朱自清、聞一多、梁實秋、餘上沅、鄭振鐸、沈從文等。

胡適在《跋蔣廷黼先生的論文》一文中,再次誇大把國度政治的改革放在首位:

1934年12月17日,是胡適生日,他在這天寫《國際危急的逼近》一文,發於《獨立批評》一百三十二號。文章全麵闡述日本軍國主義亡我中華野心不死,第二次天下大戰一觸即發,中華民族燕巢危幕,有力自救的悲劇不成製止,作為第二次天下大戰主疆場,中國必將遭到龐大捐軀。

12月9日,北風凜冽,中國大學師生的步隊裡,頭髮已染霜的吳承仕與門生並肩而行,趕到新華門前集會。那邊軍警已持刀槍鑒戒,氛圍肅殺。從各方會合到新華門的步隊,標語震天,然後是慷慨的演講。吳承仕振臂而呼,滿腔熱忱。軍警受命拘繫門生,吳承仕又千方百計馳驅救援,並寫文章鼓吹抗日救國,揭穿當局不抵當政策。

這或許恰是胡適每發抗日政論時,既“哀矜敬慎”,又不給抗日潑冷水,而是揆時度勢,知製有節,低調而不失期心。

九一八事情,標記日本帝國主義開端加快罪過的滅亡中國的法度,中國的民族危急進入嚴峻關頭。每其中國人都得麵對這一嚴峻的實際。可悲的是,就是在日本軍國主義不竭地停止政治軍事挑釁,國度危亡、命懸一線的時候,中國當局竟然惶恐失措,拿不出成熟的政治決策,而將中華民族的運氣押在國聯仲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