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深入交談[第3頁/共4頁]
“有甚麼兩樣?我們大明朝實在已經守不住這四座城了。與其在那邊華侈兵力,被韃子有著圍魏救趙的機遇,還不如先儲存氣力,重點守住韃子入關的關隘呢。”吳世恭就是把實際環境說到了明處。
“吳總兵!雖說您勇氣可嘉,可本官可要說句話,獲咎莫怪!”王主事對吳世恭拱手施禮道,“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說其他,先說如何樣調配糧餉吧!現在戶部的庫房但是窮的叮噹響,短時內絕無能夠調來滿足六萬兵馬的糧餉的。”
不過在現在如許的環境之下,實在明朝也保不住錦州等四城了。以是吳世恭也就不說破了,就讓崇禎天子和朝中大臣們麵對實際吧!
這話說的標緻,那意義就是說:如果吳世恭完成了救濟任務,那朝廷纔會結賬,如果不勝利,那朝廷就不必付出這筆餉銀。是以,秦公公和王主事在內心裡就偏向了吳世恭。
“那長敬又需那些官軍呢?”秦公公又問道。
王主事抓了抓本身的臉,明白吳世恭所說的確切失實。可他曉得崇禎天子是個很要麵子的人,固然是景象迫不得已,但誰敢在朝中提出這個建議的話,很能夠被崇禎天子給記恨上,更能夠過後被秋後算賬,並且還落下個身敗名裂。是以,王主事就為如何勸說崇禎天子而犯愁了。
“至於餉銀,本官就先與兵部覈定一個數量,出兵時先由本官墊著。待到此次本官出征返來,朝廷在一年內把餉銀償還本官,或者賜與本官等額的抵押物。你們說,如許如何?”吳世恭問道。
麵對著秦公公的驚呼,吳世恭語帶輕視地答覆道。“留在這裡又如何?不管督師、巡撫,還是監軍、武官,都不想著去救濟,隻敢待在寧遠和山海關的城牆後。就這麼望眼欲穿地看著北方,就能把鬆山的洪督師和錦州的祖總兵給看返來嗎?現在的遼東,多我一支汝寧軍未幾,少我一支汝寧軍也很多,還不如回中原去剿平陝匪呢。”
“那我就先說遼東。朝廷從京營給我調撥一萬人馬,再下諭讓吳三桂分給我二萬。有了六萬兵馬,我將在二個月內攻至鬆山,先把洪督師這一萬官軍挽救出來。以後就隨機應變了。如韃子勢單力薄,我將帶領著聯軍接著北上援救錦州,爭奪把錦州城內的祖總兵這一萬多兵馬救出。如果韃子確切勢大,也隻能讓錦州城內的祖總兵聽天由命了。我將率聯軍順次撤回塔山、杏山,再把這兩城內的官軍撤回寧遠和山海關,加強這兩城的防備。”
“那長敬請說!雜家就洗耳恭聽。”
看出了王主事心中的掙紮,一旁的秦公公立即對王主事說道:“我們也就是傳話的,並不如何懂兵事,都是長敬之計,我們隻要照實上奏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