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青詞[第2頁/共3頁]
這篇青詞,是嘉靖十七年的會元兼探花袁偉所寫,後代對青詞的註釋中,常常采取其為範文。
不過,上述所說,乃是凡是環境,在嘉靖年間的殿試中,詩詞的首要性,全不在策論之下,因為天子喜好這個。
看到這個題目,考官們也都在苦笑,不過,卻冇甚麼人有勸諫天子改換題目標設法。
事到現在,再抱怨也冇用,隻能儘量想體例了。
老夏沉默點頭,這麼大的把柄擺在這裡,愣是冇人去抓,民氣不古啊!文人冇了風骨,還算甚麼文人?
不會寫?不要緊,跟著題目發下去的,另有一篇格律表。有了框架,以進士們的功底,添字句出來也不是不成能完成的事情,隻是文采有凹凸之分罷了。
第一個走到劉同壽身邊的,是夏言。他脾氣急,腿腳也快,幾步就走到了劉同壽身邊,低頭一看,成果一口氣卡在嗓子裡,差點冇噴出來。
歸正進士們很快就要入朝,遲早也要麵對這項事情,特彆是那些進翰林院的,這項事情更是他們的首要停業之一。提早麵對,也算是練習了,有何不成?在場的大臣們,又有誰不是這麼過來的?
待夏言分開後,眾考官也是走馬燈似的從劉同壽身邊走過,看過劉同壽的草稿後,一個個也都是神情詭異。不明以是,凝眉苦思者有之;氣憤莫名,苦苦壓抑者有之;點頭嘲笑,意存鄙夷者則是遍及征象。
但是,讓夏言絕望的是,非論如何作想,就是冇人跳出來向劉同壽發難。
不過,固然本身冇底氣,但他卻也不籌算這麼等閒的放過劉同壽。
吃過午餐,下半場開考。
宿世時,因為獵奇,劉同壽曾在收集上搜刮過相乾質料。找出了嚴嵩的代表作來看,隻可惜,他壓根就看不懂。一篇文章寥寥百多字,他不熟諳的字冇有八十,也有五十,字都認不全,談何看懂?更談何寫出來?
風向,真的變了啊。
如果劉同壽能會讀心術,讀出其彆人的設法,他必定是要痛罵的,誰苦誰曉得,哥這會兒已經欲哭無淚了,格律表對其彆人有效,對他卻一點用冇有,除非給篇範文,不然累死他也寫不出來。
對製藝有成的人來講,詩詞實在太簡樸了,達到李杜蘇軾那樣的水準不太能夠,但中規中矩的詩詞,就是一個信手拈來。
當然,他喜好的詩詞,不是七言絕句,也不曲直牌詞韻,而是一種特彆的詞體,青詞。
夏言在劉同壽身邊立足很久,雖未出聲,但臉上的神采卻一向變幻不定,時不時的還搖點頭,一副恨鐵不成鋼,又或深惡痛絕的模樣。
考題發下來的時候,考場被騙即響起了一陣壓抑不住的抽寒氣聲,聲音之大,乃至在廣場上構成了覆信,陣陣迴盪。
唐宋詩詞登峰造極,斷了先人通往頂峰之路尚在其次,最關頭的是,顛末兩千多年的生長,儒學在明朝已經生長到了相稱的高度。不消說進士,即便隨便從府試考場上抓個童生出來,立即命題一首,他們都能七步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