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1頁/共4頁]
子墨子曰:方今之時,複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長之時,蓋其語曰:天下之人異義。是以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其人數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內之父子兄弟作怨樣,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餘力不以相勞,藏匿良道不以相教,腐巧餘財不以相分,天下之亂也,至如禽獸然。無君臣高低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一,而不上同於天,則舊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賡賡而至者,此天之以是罰百姓之不上同於天者也。
尚同上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無形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是也#1。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不足力不能以相勞,腐巧餘財不以相分,藏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故古者之置正長也,將以治民也。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罔罟之有綱也,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是以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後王君公,否用泰也,輕大夫師長,否用佚也,維辯使治天均。則此語古者上帝鬼神之扶植都城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繁華佚而錯之也,將覺得萬民興利除害、繁華貧寡、安危治亂也。故古者聖王之為若此。
其#3鄉而鄉既以治矣。有率其鄉萬民以尚同乎國君,曰:凡鄉之萬民,皆上同乎國君,而不敢下比。國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國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國君固國之賢者也,舉國人以法國君,夫國何說而不治哉。察國君之以是治國而國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國之義,是以國治。
尚同中
是故裡長順天子政,而一同其裡之義。裡長既同其裡之義,率其裡之萬民以尚同乎鄉長,曰:凡裡之萬民,皆尚同乎鄉長,而不敢下比。鄉長之所是必亦是之,鄉長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鄉長固鄉之賢者也,舉村夫以法鄉長,夫鄉何說而不治哉。察鄉長之以是治鄉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鄉之義,是以鄉治。
故古者聖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萬民,齋戒沐浴,潔為酒醴集盛,以祭奠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樂盛不敢不鐲潔,捐軀不敢不膽肥,珪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奠不敢失時幾,聽獄不敢不中,分財不敢不均,居處不敢息慢。曰#5:其為正長若此,是故出誅勝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為政者也。故古者聖王之為政若此。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時,天鬼之福可得也。萬民之所便當,而能強處置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其為政若此,是以謀事#6,發難成,入守固,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為政長也,下者萬民有便當乎其為政長也。天鬼之所深厚,而強處置焉,則天下之正長猶未廢乎天下也,而天下之以是亂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時之以正長,則本與古者異矣。譬之如有量之以五刑然。昔者聖王製爲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製五刑,以亂天下。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也。是以先王之書《以#7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練,折則刑,唯作五殺之刑,日法。則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覺得五殺。則此豈刑不善哉,用刑則不善,故遂覺得五殺。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惟口出好興戎。則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覺得讒賊寇戎。則此豈口不善哉,用口則不善也,故遂覺得讒賊寇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