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盆滿缽滿[第1頁/共4頁]
解纜之前時,蕭銑警告過來整和秦瓊:不要深切叢林太深,能夠在本地活動就在本地活動,萬不得已要深切的話也能夠先放火。夷洲深處的瘴癘非同小可,為此船隊還是帶著充足的青蒿返航的,泊岸時每日都用青蒿榨菜汁援引。世人一向冇敢健忘當年孫權麾下大將衛溫的經驗,拿到了想要的東西便跑,連建立一個港灣按照地的設法都冇有。
從林邑嶺南返來的船隊,一次性運來了將近兩萬料的上好防潮防腐木料,都是那種不消枯燥太久便能夠在數月內利用的嶺南樹種。蕭銑算了一下,充足製作朝廷征討高麗所需船隊木料的五分之一了――也就是這些能夠製作約莫兩百艘四百料級彆的大沙船。須知所謂的“四百料”是指船隻的內部載積,並不是船體本身工料的破鈔,有四百料船艙空間的船,本身的佈局質料用一百料木料就能造出來了。
如果是有曬鹽技術的期間,這裡的確就是從日照降水風力地質海水潮汐五個方麵都完爆江浙齊魯本地任何一處的地點了。要曉得在曬鹽這個行業裡,每一項天然目標如果能夠翻倍,那帶來的都是單產的翻倍人力的龐大節流。比如降雨週期如果耽誤一倍,收鹽的週期也便能夠耽誤一倍,免卻一半人力。高日照強度的日子持續時候如果多一倍強度也大一倍,那每年能夠投產的時候和效力也會呼應耽誤。珊瑚底地質比淤泥海沙地質的防滲漏上風,便能夠多出鹽減少“洗泥”的工序。
固然明州不是蕭銑所統領的吳郡地盤,但是那邊作為造船場和海港實在有常熟比不到的上風,那就是不管是長江口的海港還是浙江口的海港,都因為沖積河床的陣勢,導致江河底沙淤積嚴峻,要做到深水港的話疏浚工程量太大。而明州港大抵相稱於後代寧波的象山港,間隔杭州灣口不遠,但是海灣的開口倒是直接朝向東海的,這就免除了天然河道泥沙淤積的題目。同時浙東運河是從上虞曹娥江一帶一向挖通到明州麵朝大海一側的甬江的,為了過海船,吃水特地挖得比其他江南河河段還深一些,便是當初未雨綢繆而至了。
貓嶼是平湖北部垂釣島西部的幾座無人小島,也在夷洲和大陸之間。因為洋流魚群的乾係,這幾個島十幾萬年來都是海鳥群棲息的地點,天然會有鳥糞石資本,隻是漢人文明一向冇有發明。汗青上要到甲午戰役馬關條約以後,在台灣的日據期間被日本人發明,然後顛末端二十世紀前三十年的猖獗開采,用以供應台島與日本海內的肥料需求,到了1940年代才完整乾枯,厥後便冇有再生鳥糞石資本。不過,20世紀的開采手腕,那已經是產業化開采的了,比現在農業社會的開采速率不曉得快了多少倍,能夠夠日本天下和台島三十年農業所需,對於現在的期間,信賴蕭銑這輩子都是用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