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7.第877章 方攸論儒道[第1頁/共5頁]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
固然隻要寥寥數句,卻也能夠看出,此人對於儒家瞭解極其深切。
也怪不得,本日會有如此多人堆積在稷下酒坊了,單單是方攸這個名流,就有很大的號令力。
本來遵循後代的影響,陳旭感覺儒家思惟乃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俄然之間,他話鋒一轉,開端鼓吹起了儒家的治國之道。
“如此,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為政以德,比方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孔賢人有雲: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故彆乎。”
方攸停頓了一下,持續說道:“朝無諍臣,則不知過也;國無達士,則不聞善也。”
君臣之道乃相輔相成,不成能是臣子雙方麵支出虔誠,而君王卻冇有給臣子應有的尊敬。
這類軌製,很大程度上也就庇護了史官的安然,史官所記錄的史料,可托度也非常大。
較量的成果,常常是權力賽過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統治下,史官們倒是屢遭厄難。
陳旭歎了一口氣,點頭道:“之前是我過分過火了,儒家既有精煉,關中天然要利用此法。”
陳旭瞥見此人,不由輕聲低呼了起來。
可本日方攸的一番話,卻讓陳旭感到有些不成置信。
仲籍乃是方攸表字,陳旭口中的仲籍先生,天然就是論爭台上的方攸了。
這類極其霸道的集權思惟,美滿是腐蝕民智,是君王統治百姓的畸形產品。
孔子把‘君使臣以禮’放在最前麵,言下之意也就是:君若使臣不以禮,則臣事君不以忠。
當亞裡士多德,初創了屬於本身的哲學體係,否定了很多他教員的觀點今後,很多人都對亞裡士多德指指導點。
很多臣子,也會因為君主的知遇之恩,而獻上本身統統,就如同諸葛亮、郭嘉那般,死而無憾。
這一條信義,也就讓很多史官‘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兩種目標,兩個標準,南轅北轍,構成兩種力量的鋒利衝突和較量。
自從漢武帝免除百家,獨尊儒術今後,大漢儒學就開端昌隆,哪怕這些年來關中文學鼓起,思惟碰撞,也冇法粉飾儒家獨大的局麵。
饒是如此,仍既有很多史官前撲後繼,為先人留下了一段實在的汗青。
方攸慷慨陳詞,闡述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惟,很多儒士更是轟然喝采,出言擁戴。
那就是在編修史料的時候,要‘述而不作’,免得因為小我感情身分,而誤導先人。
稷下酒坊亦是鴉雀無聲,很多儒士看向方攸的眼神,更是充滿了崇拜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