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三國軍神 - 877.第877章 方攸論儒道

877.第877章 方攸論儒道[第2頁/共5頁]

陳旭看出司馬朗有話要說,當即道:“伯達有話但說無妨。”

方攸慷慨陳詞,闡述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惟,很多儒士更是轟然喝采,出言擁戴。

從那今後,史官被逼迫者越來越多,即使有些人秉承儒家思惟,秉筆挺言,畢竟還是有人屈就了。

聞聲方攸如此情深意切的闡述,稷下酒坊當中,很多儒士當即神采一肅,也不鼓譟出聲,隻是躬身向台上施禮。

原文乃是: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

“與父母相處,若不能敬之,與養狗養馬有何辨彆?以誠待之,以敬愛之,尊之敬之,不違長命,方為孝道。”

環顧世人一眼,方攸正色道:“所謂孝道,並非純真指扶養父母。”

這些話,底子冇有呈現在儒家實際以內,而是由孔子的一番談吐演變而成。

方攸停頓了一下,持續說道:“朝無諍臣,則不知過也;國無達士,則不聞善也。”

那就是在編修史料的時候,要‘述而不作’,免得因為小我感情身分,而誤導先人。

司馬朗沉吟半晌,倒是說道:“我觀主公昔日行動,好似對於儒家並不非常推許,實在儒家很多思惟,都乃人間精煉。”

哪怕把屠刀架在他們脖子上,史官也對峙要說實話,不扯謊話。

“吾輩儒士,當忠君愛國,倡導孝義。但是,若道與忠有牴觸,義與孝有衝突,我們固然推許忠孝,卻更愛真諦!”

“世人之間,因敬而信,因仁而大愛天下,忘懷私我。”

也怪不得,本日會有如此多人堆積在稷下酒坊了,單單是方攸這個名流,就有很大的號令力。

饒是如此,仍既有很多史官前撲後繼,為先人留下了一段實在的汗青。

董仲舒的所作所為,乃是為了安定皇權。

“若為人子,則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本日方攸寥寥數語,卻不斷闡述著儒家思惟,使得很多人聽得如癡如醉。

也恰是這個思惟的呈現,才使得很多朝代的史官,哪怕被天子壓迫,仍舊勇於實事求是。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也就是這個事理。

這一刻,陳旭有些蒼茫了。

方攸前麵講訴的東西,固然也是儒家思惟,卻隻是一些衍生品,儒家真正與其他學說狠惡爭鬥的啟事,還是因為治國之道。

方攸站在論爭台上,麵對世人敬佩的目光,仍舊神采平和。

“孟子雲: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如果儒家思惟,真是遵循方攸所言這般,那麼這類思惟絕對是中原民族的精煉,而不是甚麼糟粕。

乍一看來,這句話也的確是要求臣子忠於君主,但是前提倒是君主以禮待臣子。

說到這裡,司馬朗看了陳旭一眼,有些欲言又止。

陳旭歎了一口氣,點頭道:“之前是我過分過火了,儒家既有精煉,關中天然要利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