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 - 第1763章 四賢薑公輔

第1763章 四賢薑公輔[第1頁/共3頁]

可惜德宗並冇有當真聽取薑公輔的規諫,有始無終,竟把國度政局搞得一塌胡塗。

三是倡導禮義,實施富民政策,操縱厚生,與民歇息,廣庶類,勤農桑,崇教養,重賢才。

【叮咚,掃描結束!

相傳堯舜時在交通要道直立木牌,讓臣民在其上寫諫言,此木牌稱為謗木,又稱誹謗木或華表木。

言辭固然委宛,意義卻很明白,歌頌當中,隱含警告。

政治值:102點

......

技術一賢才:薑公輔在出運營策時,智力值晉升5點,薑公輔在措置政務時,政治值晉升5點。

薑公輔護駕獻策有功,授諫議大夫、同平章事。

《論語·子路》篇記錄:“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明顯,薑公輔直接擔當了這一思惟。

武力值:40點

這些辦法不但能夠減輕群眾的承擔,並且具有保護生態均衡的環境倫理學意義,無疑是值得必定的。

但他和當時安南大多數文人學者一樣,信奉三教同源之說,對佛教和玄門都有好感,並不采納架空態度。

孔子曾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但此時恰逢唐王朝迭發嚴峻事情,藩鎮兵變,危及京師。”

計歲者非一時而可用,致理者非一日而勝利,但立法於製事之初,望化於經年以外,使損益鑒於興替,寒暑漸於春秋,何憂不均理於羲軒,同光於堯舜?”

對策開門見山,首謂:“臣聞堯舜之馭寓也,乃至理理萬邦,以美利利天下。

二是以為蠻夷輕而寡信,貪得無厭,對之難以禮義和,恩澤撫;主張充分國力,加強國防,生長經濟,廣攬人才。隻要國度強大,則不必以邊患為慮。薑公輔在這裡是從“內諸夏而外蠻夷”的態度、觀點解纜,提出對待西北邊陲少數民族的政策和目標,透露了儒家的大漢族主義思惟。

“夫奸邪生於豪傑,廉恥生於禮義。禮義立,孰有不恥且格乎?衣食足,孰有背義趨利者乎?臣覺得遂其富利之業,申其仁義之利,則外戶不扃矣。”

《新唐書·薑公輔傳記》記錄:“陸贄為相,公輔數求官。贄密謂曰:‘竇丞相嘗言,為公擬官屢矣,上輒不悅。’公輔懼,請為羽士。”

這此談吐,代表了儒家的一貫觀點。

他主張生長出產,加強國防,並提出了近似屯兵、屯田的詳細辦法,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

“並且他經心輔弼德宗,一腔忠悃,嫉惡如仇,料事如神,政績可述,不愧“名相”稱呼。”

薑公輔(730-805年),字德文,愛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本籍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穀),唐朝期間宰相、“南安四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