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不朽的書(2)[第3頁/共6頁]
蠟燭――這是大師再熟諳不過的東西了。但是,蠟書就很少有人見過了。蠟書能夠像牛油一樣熔化,這或許比磚書或者帶書更加奇異吧。
在呂貝克城的聖詹姆斯教堂外的渣滓堆裡,曾經發明過很多門生們用的蠟板。不但如此,在那邊還發明瞭很多蠟板鐵筆、切修羊皮的小刀以及用來打學內行掌心的木棍。要曉得,阿誰時候的門生差未幾老是要捱打的。是以,人們常用“我捱過打”這句話來代替“我讀過書”。
如果中間有條縫,筆尖就會被分紅兩半,環境就完整分歧了:墨水能夠沿著中間的溝槽又細又勻地流出來。如果想要寫出來的筆劃粗一些,就把筆尖撳得重一點,把墨水的“河道”擴大些,如許一來,墨水便能夠多流出來了。這真是一個既簡樸又奇妙的體例啊!
每塊小板子的兩個角上各有一個小孔,孔裡穿過一根線繩,把很多塊板子訂成一本書。第一塊板和最後一塊板的內裡是不上蠟的,如此一來,當書籍合攏的時候,就不怕擦壞板內蠟上的字了。
直到現在,金字塔的牆壁上還儲存著很多埃及謄寫員――錄事的雕像。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年青人,他們盤坐在地上,左手捧著紙卷,右手拿著一支蘆管筆。錄事的耳朵上還夾著兩支備用的筆,這類做法很像我們現在的很多售貨員。
但是,他現在必必要信賴,不但是在算術課本裡會呈現不平均,實際餬口中的麪包分派一樣是不公允的。
不過,西薩蒙並冇有長時候地沉浸在哀痛的憂思中。他想起了希特的兒子對杜亞說的那番話:“假定一個錄事能夠在都城裡謀個好職位,那他就不會貧困。要曉得,冇有哪一個錄事不是靠王宮的俸祿吃喝穿戴的。”
看看吧,紙草紙的發明促使埃及字體產生瞭如何的一場反動啊!
隻要到了當代,到了鉛筆和物美價廉的紙張被髮明出來以後,我們才氣夠完整告彆蠟板。但是,就在幾百年之前,每個小門生的腰帶上還都掛著一塊蠟板呢。
我曉得一個關於錄事的故事,現在就給你們唸叨唸叨。
蠟書
“孩子的耳朵長在背上,你不打他,他是不會聽話的。如果你偷偷跑到大街上去玩兒,我就綁住你的雙腿,然後用河馬皮製成的鞭子狠狠地打你一頓!”
在一本約莫一千年前的拉丁語課本中,有如許一段師生間的對話:“門生:我們都是孩子,就教員好好地教我們說拉丁語,因為我們說得都很不好。
終究,在埃及人當中產生了三種字體:象形體、僧侶體和大眾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