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第1頁/共3頁]
最後,秦檜出麵,奏請天子要措置徐良。趙謹固然是個冇譜的人,也不太有主意,但還算是一個懷舊的人,總想著徐良當年擁立他繼大位,多年來又苦心運營,恰是在他在朝期間,大宋才得以竄改局勢,功績還是首要的。
徐良徐衛兩兄弟都下野,但還是有較大的辨彆。徐良固然是主動辭職,但當時環境已經逼得他退無可退。而徐衛,則是“聞風而動”,不等朝廷開口,主動閃人。秦檜曾經說過,對川陝要緩緩圖之,先是收權,然後掣肘,再後是分治,最難的就是收徐衛兵權,這恐怕不是三年五載能辦成的事。以是,如果徐衛不本身下台,那他十年以內都還能夠握著西軍兵權。
以是,當杭州清楚這統統後,天子大臣都放了心。天然的,另有一些不解。但這類不解幾近能夠忽視掉,太祖天子陳橋受禪後,就不動兵戈,以一種非常平和的體例,消弭了建國功臣們的兵權。當時,那些跟隨他打天下的老弟兄,也未曾見有誰抵擋或者說衝突?在一個“武功”的國度裡,武臣就應當是如許。
到泉州這些日子,他一方麵為本身的遭受感到悲忿,另一方麵,更放心不下堂弟徐子昂。誠如他對徐四所說,倘若老九被逼急了,放不下權位,作出特彆的事情來,那麼徐家就真的萬劫不複了。現在,徐衛既以辭職,那明顯是把他的話聽出來了。起碼在這一點上,他算是放了心,剩下的,不過就是抒發本身憂國憂民的情懷罷了。
徐衛真的走了,走得非常乾脆敏捷,涓滴不拖泥帶水。交割公事、變賣地產、舉家搬家,冇有遲延不前,冇有還價還價,冇有旁枝末節,如果說他是以辭職威脅朝廷或者有其他甚麼圖謀,能如許麼?
在中宮的授意下,前朝聞風而動,秦檜一手改組的台諫,立馬火力全開,炮轟徐良。先還是就事論事,斥責徐良包藏禍心,誹謗後宮,倚仗昔日的功勞,不把朝廷,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厥後就扯遠了,幾近把徐良的老底都翻過來。
有鑒於此,他提示權代宣撫使權柄的劉光世,要隨時重視徐衛的一言一行,但有甚麼風吹草動,頓時陳述朝廷。
想徐良深受其父影響,以複興大宋為己任,即便不在相位上,仍體貼國事。冇想到,天子竟然下詔斥責,豪情上很難接管。在泉州任上,底子不睬公事,統統都委給通判和參軍。整天在家中讀書作文,仍不忘給朝廷上書。不久,徐衛辭職的動靜傳到泉州。徐良離職之時,便已經猜到朝中異己權勢不成能僅僅隻針對他一人。一旦本身下台,下一個目標就是徐衛。
同時,他又闡述了宋、金、遼三足鼎立的環境下,大宋應當何去何從。其觀點。深受徐衛影響,那就是坐等氣力的此消彼長。彆的。徐良很不明智地在上奏中多次規勸天子,不要任用寺人,不要放縱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