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晚唐新氣象 - 萬裡烽火滅的張義潮

萬裡烽火滅的張義潮[第3頁/共9頁]

鹹通二年(861年)三月,張義潮命其侄張淮深(張義潭之子)率蕃、漢兵七千人光複陷於吐蕃的最後一州涼州。這是一次空前狠惡的戰役,《張義潮變文》中有很多章節描述了這場戰役。描述疆場時說:“分兵兩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騎搶先。斯須陣和,昏霧張天。”描述兵士的英勇:“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壟土,血濺戎屍透戰襖。”描述戰陣說:“我軍遂列烏雲之陣,四周急攻,蕃賊糜狂,星分南北;漢軍失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裡之間,殛斃橫屍遍野。”終究,張淮深獲得了戰役的勝利。至此,陷冇百餘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數光複。

在派出信使後,張義潮並冇有安於近況,而是“繕甲兵,耕且戰”,主動備戰,逐步展開光複河西諸城的打算。因為吐蕃海內政治詭計和內鬨不竭,一碰到張義潮強有力的應戰,在河西的統治隨即土崩崩潰。到大中五年(851年),張義潮已經光複了全部河西走廊中除涼州以外的統統州縣,聲震西域。

唐朝廷光複三州七關後不久,吐蕃尚恐熱率五千馬隊大肆劫奪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儘”。尚恐熱的殘暴行動,不但令河西公眾氣憤,就連他的部下也怨望不平,“皆欲圖之”。這時候,張義潮已經開端暗中交友豪傑,暗害起事。

張義潮出世之時,沙州已經被吐蕃統治多年。因為切身經曆了吐蕃人的殘暴統治,張義潮在青少年期間便胸懷弘願,“論兵講劍,蘊習武經,得孫武、白起之精,見韜鈐之骨髓。……知吐蕃之運儘,誓心返國,決計無疑”。他非常崇拜在安定安史之亂中被寺人邊令誠讒諂身故的聞名將領封常清,曾親筆謄寫過《封常清謝死表聞》。

至天覆年間,張承償還一向任河西節度使,奉唐為正朔,終唐之世,辛苦地運營河西,亦可謂不忝祖德。天祐年間,朱溫挾天子而令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已經名存實亡。開平四年(910年),張承奉見唐朝滅亡,遂自主為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西”乃指其國所居之方位,是以中國為座標;“漢”乃是言其百姓族之屬性;“西漢”連用,意為西部漢人之國。“金山”彆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即今甘、青、新三省交界處之阿爾金山。從國名也可推斷出,張氏子孫還是不忘本身是漢族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