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晚唐新氣象 - 萬裡烽火滅的張義潮

萬裡烽火滅的張義潮[第2頁/共9頁]

達磨無子,不過他被刺殺前,王妃已經有身。王後為爭奪權位,也假裝成有孕的模樣。會昌三年(843年),王妃生一子,為了製止王後搶走孩子,白日派人四下圍住孩子,晚間用很多盞燈光保護,以故取名歐鬆,意義是“光護”。王後也不甘逞強,到內裡買了一個要飯人的孩子,勒迫朝臣承認是她親生,並取名為永丹,意為“母堅”,即母親對峙認定的。這兩個孩子被分歧的好處個人把持,用來爭奪讚普寶座。兩邊互不相讓,停止了長年累月的鬥爭。王室分裂後,吐蕃各領兵將帥也擁兵自重,相互混戰。吐蕃國一時大亂,權勢急劇式微。

至天覆年間,張承償還一向任河西節度使,奉唐為正朔,終唐之世,辛苦地運營河西,亦可謂不忝祖德。天祐年間,朱溫挾天子而令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已經名存實亡。開平四年(910年),張承奉見唐朝滅亡,遂自主為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西”乃指其國所居之方位,是以中國為座標;“漢”乃是言其百姓族之屬性;“西漢”連用,意為西部漢人之國。“金山”彆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即今甘、青、新三省交界處之阿爾金山。從國名也可推斷出,張氏子孫還是不忘本身是漢族子孫。

因為河西走廊的大多數州縣已經處在張義潮軍的節製之下,以是這一次的信使團出使長安的路程非常順利。唐宣宗接到捷報後,特下詔令,大力嘉獎張義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勞,詔令說,張義潮“抗忠臣之赤忱,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不過義旅”。隨後,唐朝廷在沙州建立歸義兵,統領瓜沙等十一州,授張義潮歸義兵節度使。

萬裡烽火滅的張義潮(3)

這支渾身灰塵的信使步隊打動了統統的長安人,長安官民爭相湧上大街,用樸拙的喝彩來驅逐這些來自遠方的豪傑。

因為曹仁貴對內對外乾係措置得安妥,此時的歸義兵氣力有所規複。長興二年(931年),曹仁貴號稱“令公”、“拓西大王”,歸義兵成為獨立王國。以後,曹仁貴還將女兒嫁給於闐國王李聖天。

鹹通二年(861年)三月,張義潮命其侄張淮深(張義潭之子)率蕃、漢兵七千人光複陷於吐蕃的最後一州涼州。這是一次空前狠惡的戰役,《張義潮變文》中有很多章節描述了這場戰役。描述疆場時說:“分兵兩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騎搶先。斯須陣和,昏霧張天。”描述兵士的英勇:“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壟土,血濺戎屍透戰襖。”描述戰陣說:“我軍遂列烏雲之陣,四周急攻,蕃賊糜狂,星分南北;漢軍失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裡之間,殛斃橫屍遍野。”終究,張淮深獲得了戰役的勝利。至此,陷冇百餘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數光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