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實力對比[第3頁/共4頁]
奧匈帝國一樣停止了長時候的籌辦,在戰役開端前奧匈已經動員了5個個人軍、52個師的軍隊,總計61萬人。受國力限定,奧匈帝國的軍隊冇法與德國陸軍相媲美,乃至比俄國陸軍都稍遜一籌。其設備程度和練習程度與歐洲強國存在較著差異,固然奧匈兵產業聞名遐邇,部分重產業乃至被德國人戀慕,但團體相對強大的環境冇有竄改。
來自華國的高產糧種、化肥產業支撐和上百萬專業農夫,讓德國糧食產量超越原時空同期兩倍多。德國公眾和兵士能夠有充沛的土豆充饑,德國也能夠大大延緩實施食品配給製的時候。當然,這些冇法袒護德國資本不敷的窘境,海上運輸線路仍舊被英國人把持,德國獲得內部資本的渠道很少,石油等計謀資本被列入重點目標。
戰時法國水兵將幫手英國人封閉北海,將德國公海艦隊堵在軍港內,並協聯盟友水兵庇護地中海等首要航路安然。協約國完整把握了地中海的製海權,特彆是意大利插手協約國後,英法兩國能夠抽調大量戰艦回到大西洋沿岸,以應對強大德國水兵的應戰。
英國陸軍更加不堪,為了博得海上武備比賽,英國將大部分資本投入到水兵和造船廠上,本土動員的陸軍數量隻要三個個人軍,不到二十萬人,並且設備不全,相稱首要的坦克嚴峻貧乏。一旦戰役發作,英國很難在短時候內將大量軍隊擺設到法國、比利時等境內,更彆說抵擋德國陸軍的打擊。是以在1910年6月前,隻能由法國人和比利時人麵對德國的兵鋒。
值得一提的是,大戰中一國的潛力表現在多個方麵,英國能夠保持四年、八年的戰役而不崩潰,底子在於其天下第一的戰役潛力。非洲、美洲、亞洲的殖民地可覺得英國供應源源不竭的戰役物質,隻要後勤運輸線冇有被堵截,英國人便能夠悠長的對峙下去,這是德國冇法媲美的。
薩拉熱窩事件後政治角力持續了很短的時候,局勢向著戰役的方向快速邁進,終究在1910年1月17日,奧匈帝國宣佈對塞爾維亞宣戰,18日德意誌帝國實施盟友的任務,向塞爾維亞宣戰,保加利亞對塞爾維亞宣戰,塞爾維亞也同時向三國宣戰。(未完待續。)
這個時空開戰時候更早,乃至早了四年多,然後德意誌帝國的戰役籌辦比另一個時空充沛的多。這與華國的奧妙合作緊密相連,來自華國的先進技術讓德國的產業產能大大增加,僅從鋼鐵產量上看,原時空德國在1913年鋼鐵產量是1760萬噸,而本時空的1909年,德國鋼鐵產量就達到了247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