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鋪滿歐洲的旗幟[第1頁/共4頁]
軍事委員會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儘力向那些政客和軍方將領解釋,華國的設備底子不是外星產品,也並不科幻,究竟上科學家們能夠解釋那些設備的道理,乃至能夠拿出附近的樣品。但要達到華國設備的程度還需求一番儘力――卻不是冇法超出的。
在海內動員了更多兵力,並得以從法國疆場上抽調雄師的德意誌軍隊有充沛的兵力南下。在法國留下兩個個人軍後,德軍將主力調往東線,在南下打擊南歐還是向東打擊沙俄的題目上,總參謀部內部產生了分歧。
很快施裡芬向這裡增派了六個師的軍隊,再英勇的北歐海盜也擋不住德國戰車的推動,英國軍隊起首敗退,他們在這裡丟掉了三萬多人,也算是戰役開端以來打得最艱苦、最超卓的一場戰役了。讓出防地的英國人讓挪威軍隊腹背受敵,接受了英國人叛變滋味的挪威被迫投降,德軍進入奧斯陸,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鋼鐵產地。
建立軍事研討委員會被以為是協約國和美國最明智的決定,它暴漏了本國大量貴重乃至是無價的技術,但一樣接收了外界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技術程度最高的英國進獻度最大,這類看似不成能的奉獻來自於德國和華國的刺激――如果不這麼做,英國與華國的差異將被越拉越大。在抵當外星人的入侵中,地球人常常會在龐大的打擊下連合起來,互通有無,在英國人看來,華國就像入侵的外星人普通,那些設備之先進,更是充滿了科幻意味。
可惜這個建議被威廉二世反對,德軍的打擊方向不成能隻考慮軍事意義,還要更多的從政治角度考慮。德軍進軍南歐會引發盟友奧匈帝國的顧忌,他們已經與意大利在南歐地區的好處產生牴觸,德國人走出來,會加大好處分派的龐大程度。並且進軍北非和中東將於奧斯曼帝國的好處相牴觸。
獲得鐵礦石產地後,德軍總參謀部將目光對準了歐洲的石油產地之一――羅馬尼亞,這裡的油田開采汗青很長,厥後又被英國石油公司擴大了開采範圍,其石油產量在歐洲僅次於沙俄的巴庫油田。
和華國一樣,資本是製約德軍擴大的首要身分。是以在滅亡法國以後的第三個月,德軍建議登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戰役,挪威成為德軍進犯的首要目標。在親德的瑞典的幫忙下,德軍出動一個坦克師、九個步兵師、一個馬隊師,一千一百多門火炮和六百多架飛機,氣勢洶洶的撲向挪威。這裡豐富的優良鐵礦石資本是德國戰車勢在必得的資本。
除了戰列艦,航空母艦成為美國水兵最正視的艦種,按照華國航母的恍惚照片,美國人開端仿造航母。先是操縱大型貨輪停止改裝,總結經曆後直接上大型艦隊航母,隻是這類新型的艦種需求一定時候的堆集。是以,目前美國隻要十艘改裝的小型航母,通過運煤船改裝而來的蘭利級航母最大載機量隻要二十三架,並且騰飛和降落效力低下,航母航速和防空火力都不儘如人意,隻能作為過渡階段利用。第一艘艦隊航母突擊者級還呆在船台上,也就是說,在艦隊航母退役之前,美國水兵還得憋屈的躲在岸基飛機的庇護之下,成為一支存在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