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集英殿風波 下 2[第1頁/共6頁]
從這裡前去未幾遠,便是聞名天下的白水潭學院了。在應天府書院讀書的時候,傳聞這條大道人來人往,非常熱烈,同窗們提及此處,無不眉飛色舞,悠色神馳。本身十六歲分開故鄉洪州,到遊曆天下,二十歲到了應天府,就在應天府書院讀了整整六年書,考上舉人後,運氣就開端變壞,或者就是考不上,如客歲,則乾脆就是大病一場,連赴京的機遇都冇有。固然一身技藝,卻終不甘心去考武舉,本朝名將狄青,還不是因為少了一個進士出身而倍受輕視?此時離下一次省試還早,恰好到白水潭來長長學問吧。隻是京師物價太貴,但願白水潭這個處所可不要像開封城裡一樣貴纔好,不然本身畢竟是住不起的。
“古者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隻要皇上廣開言路,何憂不能明察秋毫之微,萬裡之遠?”
“恰是。”石越卻涓滴冇有瘋掉的意義,持續說道:“現在青苗法以國度常平倉為本錢,若某地一旦有大災,常平倉卻空無糧儲,則國度危矣。很多元老邁臣反對青苗法,恰是由此。臣所獻之策,常平倉竟能夠不動,朝廷不消花一文錢,而百姓能夠坐收青苗法之利,而無受青苗之害;朝廷支出固然能夠較本來的體例要少,但也能夠歲入上百萬貫。”
不料天子在此時俄然召見他。算起來和這個年青的天子,也有好多天冇有見麵了,石越能夠感遭到天子更加蕉萃。
“其實在臣之鄙見,青苗法立法之本意甚善,然失之於體例不當,若加改進,一定不能成其為良法。”石越適時拋出本身的主張。
“不由官府主持其事?”趙頊聽到這匪夷所思的建議,幾近覺得石越瘋掉了。
石法行於世僅二年,三路皆言甚便,遂逐次行之天下。天下錢莊之盛,起於此時矣。十年以後,每縣皆有錢莊,農夫頗得其利。厥後逐次亦有商賈乞貸生利,錢莊儲備不敷,商報酬投機,熙寧十年間,成都、杭州唐氏錢莊及京師桑記錢莊向於錢莊存錢者發放利錢,厥後紛繁效尤。今之學者竟不能知熙寧十年之前,凡於錢莊存錢,不但未能無益錢,反需付保管金。此亦熙寧年間事之要者,茲附記於斯。而國子監及諸學院為此開管帳之課,財務審計,統計報表之風,究其源,亦起於石越之改進青苗法矣。
“再次一等的弊端,則是奸吏藉端魚肉鄉民。明顯朝廷定二分利,他們收三分乃至六分,本身從中貪汙投機。又有一等弊端,則是官吏恐怕在期限內收不回青苗錢,不等農夫到收成的季候,便催令農夫還錢,此時農夫如何有錢還?官吏如狼似虎,又不敢不還,隻好典當產業,青苗法由便民反而變成害民……”
“卿於此可有良策?”趙頊俯身問道。
據桑安國遺稿《白水潭紀聞》,當時石越幕府中有李丁文者,亦頗預其事。中書久議未決之時,李丁文勸石越速見王安禮與曾布,盼二子為助,又勸以書報安石,言安石實有公忠之心,能夠言辭動之。越拜見安禮與布,而終未以書報安石。桑氏與沈括幫手石越主持白水潭學院事,凡石越之謀,頗預之。彼言非虛也。故後代頗疑石越於此時已與安石分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