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集英殿風波 下 2[第2頁/共6頁]
這一天風雪交集,恰是熙寧三年的十仲春,一年最冷的日子。一個濃眉大眼的年青人,蓑衣鬥笠之下身著紅色長袍,腰佩一柄大理彎刀,騎著一匹白馬,正緩緩在這條水泥道上行走。
石越和李丁文在家裡早就把有關青苗法各種商討伏貼,當下石越便以商奉迎的體例答對:“臣覺得,青苗法的各種弊端,全與官府有關,如果不由官府主持其事,則弊端自除。”
“此法古之良吏曾經推行過,但是未及遍及。是以一村一鄉一裡為單位,由農夫誌願插手,相互幫忙出產的體例。比方某村,有二十戶插手合作社,則此二十戶在做完本身家的事情以後,凡於大師都無益的公益奇蹟,如修路、挖渠等等,皆當一起去做,如此則平時一家一戶難以做到的事情都能做成,二十戶人家一齊得利。又各家各戶,有人有牛,有人無牛,則有牛者助無牛者種田,無牛者則以呼應勞力賠償有牛者,如此則不誤農時。又,凡費事之家,不能得青苗錢之濟,則合作社其他社員一齊出資幫忙他,待到他家道好轉,再還清這筆錢。”
《熙寧年間諸事紀事本末》卷第十二:
“以上便是青苗法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弊端,在朝所諱言也。而反對者則因這些弊端,通盤否定青苗法,不知隻要平心論政,對症下藥,青苗法亦能夠轉而為良法。”
當時韓琦在大名,蘇軾在杭州,二者皆善石越。韓琦頗許石越,雖未見麵,讀其書而歎曰“少年之雄者”。青苗法改進條例頗賴二人之力,其他石越之友,如唐棣、李敦敏、柴貴友、柴貴誼輩,多在此三路為縣官,亦儘力襄助。故石越之議,終得大行。
“石卿,上回在集英殿議青苗法,你說朝中大臣都是瞽者摸象,究竟是測度之辭,還是實有其事?”趙頊對石越說話,老是顯得很平和,能夠這也是一種緣份。
“噢,卿有何良策?”趙頊眼睛都亮了一亮。
年青人一邊想著苦衷,一邊按綹前行。俄然聽到身後有馬車壓過積雪的聲音,貳內心迷惑這類氣候另有人像本身一樣去白水潭,忍不住轉頭望去。
“古者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隻要皇上廣開言路,何憂不能明察秋毫之微,萬裡之遠?”
“何謂農業互濟合作社?”天子對此大感興趣。
朝中局勢他洞若觀火,固然一向不平靜,但王安石卻始終能逆流而上,對峙一步步的推行他的鼎新。這個時候,他並冇有太好的機遇參與,恰好趁這段時候做好白水潭學院的事情,漸漸等候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