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大略(2)[第3頁/共3頁]
齊人慾伐魯,忌卞莊子,不敢過卞。晉人慾伐衛,畏子路,不敢過蒲。
曾子行,晏子從於郊,曰:“嬰聞之: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嬰貧無財,告假於君子,贈吾子以言:乘輿之輪,太山之木也,示諸檃栝,三月蒲月,為幬采,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檃栝,不成不謹也。慎之!蘭茞槁本,漸於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漸於香酒,可讒而得也。君子之所漸,不成不慎也。”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天下之人,唯各特地哉,但是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製禮樂而傳之,有不消而改自作,何故異於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說之以是惡儒者也。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上好義,則民闇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衢也。民語曰:“欲富乎?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群眾之行如此,安得穩定!
惟惟而亡者,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
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饘粥不敷,衣則豎褐不完;但是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
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君子能為寶貴,不能令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令人必用己。
君子進則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益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
雨小,漢故潛。夫儘小者大,積微者箸,德至者光彩洽,行儘而聲問遠,小人不誠於內而求之於外。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也;其人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