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苟[第1頁/共2頁]
君子養心莫長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誠懇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懇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竄改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乃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但是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六合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報酬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捨,則濟矣。濟而材儘,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
人之所惡者,吾亦惡之。夫繁華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故曰:盜名不如盜貨。田仲史不如盜也。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醜,不能亦醜。君子能則寬輕易直以開道人,不能則恭敬繜絀以畏事人;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嫉怨誹以顛覆人。故曰:君子能則人榮學焉,不能則人樂告之;小人能則人賤學焉,不能則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愨士者,有小人者。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辨,如果則可謂通士矣。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於中,不以私害之,如果則可謂公士矣。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是非不飾,以情自竭,如果則可謂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如果則可謂愨士矣。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地點,無所不傾,如果則可謂小人矣。
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堪,固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謂也。
欲惡棄取之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後慮其可愛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孰計之,然後定其欲惡棄取。如是則常不淪陷矣。凡人之患,偏傷之也。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愛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慮其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君子絜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類焉者應矣。故馬鳴而馬應之,牛鳴而牛應之,非知也,其埶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人之情也。其誰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