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附錄 <天工開物>著作版本》譯文[第2頁/共12頁]
此本也是鉛印豎排本,但筆墨經特彆訂正、斷句,在版本史上是第七版。1936 年由上海的天下書局出版,故稱為“局本”。董文先生在書首《弁言》中說:“這書的筆墨極其簡奧,並且中多術語,我們現在特加句讀,以便讀者。菅生堂本訛字很多,陶本間亦有誤,現在把兩本互勘一過,遇有異文,說明‘某本作某’或‘某本誤某’;如兩本均誤,則說明‘菅本、陶本並誤某’。這本丹青今即依陶本拍照製版。”這是個正規的訂正本,可惜當時冇能把握塗本、楊本這類善本,書中插圖也冇采取較為可靠的菅本,而用了標新創新的陶本。局本用大四號仿宋鉛字,作一冊精裝,書末附《陶訂圖目》、丁文江撰(奉新宋長庚先生傳》及陶本丁《跋》)。在1965 及1971年台北天下書局再予重印,名為《校訂天工開物》,列入楊家駱主編的《中國粹術名著叢書》第五輯《科學名著》第二集第一冊。筆墨及插圖全然未變,是三十年代局本的純真重印本。
7、局本
夫五材廢一旦不成,食粒之於人也,莫急焉。設使神農氏倡始,亦當時而行則天也。自是而外,抑亦末矣、緩矣。降於人而後令為木鐸與。天意怠乎,是亦不過天意也哉。故多聞之餘,不為無宜矣。
這是20 世紀以來日本國出版的第三個《天工開物》版本,是藪內博士供應的第二個日文譯註本,在全部版本史上屬於第12 版。自從1952 年藪本頒發以來,各國粹者們頒發了書評,提出一些對譯文的定見,而1959 年中國又出版了影印的塗本,1966 年任以都的英文字也問世,而本來研討篇又有了漢本譯本,1952 年藪本早已售光。藪內氏考慮到統統這些身分,決定再出個新版本,以簡明精乾為特性,首要麵向青年讀者。
這是1637 年4月由作者朋友塗紹煃(字伯聚,1582—1645)當時任河南汝南兵備道而居仆人憂(喪母)時幫助刊刻於南昌府的。為表揚紹煃的這一功勞,故此本稱為“塗本”。從該本版式、字體、紙張及墨色來看,與明末贛刻本極其附近,是以想將塗本定為江西刻本當無疑問。各種跡象表白,此本是倉促間出版的,發行前筆墨冇有顛末細心校訂,故書中錯彆字也不在少數,統共約400 多處。比方梢誤為稍、尾誤為尼、揚誤為楊、徑誤為經、玫誤為枚等,屬於形近之誤。而“亦”誤為“易”、瀉作寫、防誤為妨、框作匡、裹作果等,屬於音近之誤。這都是刻字不慎所形成。但因該本為初刻本,筆墨及插圖都直接來自宋應星所寫的手稿,是以仍然是貴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