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附錄 <天工開物>著作版本》譯文[第1頁/共12頁]
5、通本
這是本世紀以來《天工開物》的第二個英文全譯本,是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個外文譯本,在版本史是第14 版。此本於1980 年支出《中國文明叢書》,而由台北的中國文明學院出版部出版。譯者在譯者媒介中指出,早在1950 年台北的李熙謀博士便建議翻譯《天工開物》,並建立了事情小組。1956 年完成初譯稿,因某種啟事冇有及時出版。1975 年李熙謀去世後,譯稿丟失。厥後研討中國化學史的專家李喬蘋(1895—1981)博士,找到失稿後再次主持英譯事情,插手這項事情的有李喬蘋、沈宜甲等15 位先生,終究在1980 年問世。次年(1981)李喬蘋先生也去世。因為海峽兩岸資訊不通,李本仍以過期的陶本為底本,插圖亦取自陶本,這就顯得不敷。他們本身也說:“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供翻譯的明朝版本。”不過如果這些科學家與本地史學界通個氣,他們就會曉得明刻清修本早已藏於台北的汗青說話研討所,並且他們也完整能夠參考藪本,便不致走彎路了。
這是20 世紀以來中國出版的菅本影印本,是繼陶本以後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二個本子,從全部《天工開物》版本史上屬第五版。因為是由上海華黃曆局於1930 年出版的,故稱為“華黃曆局本”或簡稱為“通本”。
這是20 世紀70 年代在中國出版的譯註本,在全部版本史上是第13 版。此本由廣東群眾出版社於1976 年出版,由廣州中山大學同各省市25 個有關專業單位合作個人完成,書的註釋者署名為“鐘廣言”,並無其人,是個人寫作班子的署名,故稱其為“鐘本”。該本與中國先前出版的各秘聞比,采取了全新的體例。其特性是:(1)全書一概用橫排漢字簡體鉛字印刷,附以新式標點標記;(2)註釋原文顛末筆墨訂正,錯字較彆本少,另又譯成當代漢語;(3)註釋後有註釋,註釋用四號鉛字,注用五號字,易於辨彆。此本作一冊大32 開精裝,以塗本為底本,插圖也取自塗本,一改陶本以來插圖安排之恰當。書首有媒介、目次,接下是註釋,但插圖比例彷彿縮得太小,書後無索引。但各章前都有一段按語,似無需求,因為在1975—1976 年的汗青前提下,寫出的按語連同註釋中某些註文,難於擺脫當時風行的某些弊端觀點。瀏覽此書時宜重視這些處所,其他大抵說來是好的。這個版本的出版使《天工開物》更易於提高。
這是刻書商楊素卿於明末刻成而於清初修補的坊刻本,以塗本為底本而翻刻的第二版。因有關此本的版本學題目較多,故此處應當詳加闡述。查楊本與塗本分歧的處所是:(1)序文為手書體,開端無年款,隻作“宋應星題”;(2)楊本在筆墨上顛末校改,但個彆插圖翻刻時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