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重點在辨版本[中秋快樂][第1頁/共3頁]
以上列舉,均是遵循古籍的印刷工藝分彆的版本類彆。在古籍保藏中,另有按出版時候分彆的版本類彆。這類分彆比較簡樸,也輕易瞭解,關頭在於把握好二個時候杠杠:一是國際上,外洋各大博物館對中國古籍以清入關即位、順治元年(1644年)為邊界,在此前的古籍,不管官刻、私刻,均為善本;二是海內保藏界則以乾隆六十年(1721年)為界,在此前的均視為善本,是以古籍中又有乾隆版、康熙版、明版、元版、宋版之稱。在當今的保藏市場上,能收到乾隆之前的版本便能夠算是獲得一部有代價的古籍了。
我國的古籍圖書團體上是以雕版印刷情勢為主,多種情勢(活字、石印、影印)並存的局麵。所謂雕版印刷就是把筆墨刻在木板上,然後用來印書的印刷工藝。先在木板上刻出陰文反字,再在板上塗墨,蒙上紙張刷印出版頁。前人稱用這類體例印出的書叫刻本或者刊本,當代人把它稱為木刻本。木刻本又按照分歧環境分紅原刻本、翻刻本,寫刻本、套色刻本幾種分歧的版本係列。
寫刻本,是指由善於書法的人謄寫上版,偶然也有作者本身謄寫上版的。這類刻本數量很少,屬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保藏中的上乘佳品。因為此類刻本多出於名書家之手,常常一頁書就是一幅精彩的書法作品,甚為可貴。比較聞名的有宋朝蘇軾寫刻的《陶詩》,明朝夫容館本《楚辭章句》,清朝鄭板橋自書的《板橋集》。清朝揚州詩局也出版了很多這類寫刻本。
活字本,即用活字付梓出來的書。最早利用活字印書的是北宋慶積年間的布衣畢癉。當時他用的是泥活字。而後連續呈現多種材質的活字本古籍。元朝起首用木活字印出《大德旌德縣誌》(已佚);明弘治嘉靖中,無錫華燧、安國前後創建銅活字,清朝又呈現了磁活字版的《周易說略》,鹹豐七年上海呈現最早的鉛活字本《六合叢談》,開近當代鉛字印刷之先河。活字本在古籍中所占份額極小,據質料記錄,傳播至今的古籍統共稀有萬種,但此中有書目可稽考的活字本僅220種,明之前的活字本根基無什物存世。目前藏家所追逐的根基環繞著清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和清銅活字版《古今圖書整合》。武英殿“聚珍版”1773年起印刷,共用木活字25萬多個,前後印了134種圖書;《古今圖書整合》共有1萬卷,但隻印了64套,這批銅活字就被燒燬,用去鑄了銅錢。是以,存世之書愈顯貴重。
總之,在古籍保藏時,我們隻要認清古籍的版本環境,掌控住:“善本時候早於乾隆”;同一期間的古籍中“刻本優於印本;初刻優於翻刻;套色優於單色;丹青優於筆墨”等原則,細心體味,多下工夫,就必然能進步觀賞才氣,淘到更多有代價的古籍,改進本身的藏品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