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滿江紅[第1頁/共3頁]
素聞此人文武全才,兩家從無恩仇糾葛,總不至因而來砸場子的吧?一副輓聯罷了,能用則用,不消則棄,何必抹了他的臉麵?
全詞不管內容還是意境,都與耿超非常符合。楊致心境激昂之下,愈發寫得暢快淋漓,幾有破壁飛出之勢。
陳氏就算再如何誠懇,也傳聞過楊致的名頭。兩手顫抖的接過,已是泣不成聲。領了兩個孩子,隻是向楊致連連叩首拜謝。
耿進吟詠數遍,寂然整襝衣冠,向楊致躬身長揖道:“楊侯大才,老夫衷心傾服,定當銘記於心!我兒必會是以詞而受萬眾獎飾、名看重史!”(未完待續。)
如非確有需求,事光臨頭而縮頭,謂之脆弱。事光臨頭而強出頭,乃至冒犯公憤,謂之打動。事光臨頭而不為,則謂之不義。
武成恥,今方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重新,清算好江山,朝天闕!
自武成年間中前期至今,楊耀是大夏第一個戰死的方麵統帥一級初級將領。為了停歇軍方權勢個人當中的激憤情感,安撫襄陽火線將士的軍心士氣,彰顯天子的刻薄仁德,趙啟為楊耀擺設的喪儀規格極高。但是畢竟是敗亡之帥,與勝戰之師的兩位就義將領比擬,朝野高低的評價遠遠不及,喪儀現場也相對顯得較為冷僻苦楚。
先帝在朝下旨構築忠烈祠的初誌,是為表揚楊致血戰大漠的忠勇義烈。在楊致不測生還以後,已成為如同宿世義士陵寢或記念堂之類的場合。大夏以交戰立國求存,對軍功夙來優撫厚賞,是以舉國尚武,忠烈祠香火極盛。
同在忠烈祠中得享國葬禮遇的三位將帥當中,楊致感覺最對不住的是李為。統統交誼皆是來自於曾經並肩血戰大漠,乃至都冇正眼瞧過他幾眼!但在戰後傳聞楊致身故,為了給沈玉出頭,這個莽直的男人竟然不吝甘冒抄家滅族的謀逆大罪,與董堅一同私行帶兵圍了安貴侯府!
楊耀與耿超統軍多年,建功無數,除俸祿以外,常常另有大筆犒賞,因此家財充足,甚麼都不缺。可李為就分歧了,常日為人豪放,蔬財重義,家中又無其他運營進項,身後並冇能攢下幾個銀子,乃至於在長安連座府邸都冇置下,家眷一向留在隴西故鄉平平度日。楊致甫一到京,便密令常三趕往隴西,暗中作了一些善後安排。
取筆飽蘸濃墨,獨自來到了牆壁前。耿進立時會心,心下更加感激。隻見楊致揮毫寫下《滿江紅。悼耿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狠惡。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初,空悲切!
忠烈祠正門處的楹聯與橫批彆離是“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雖萬千人吾往矣”。乃是當年楊致血戰大漠以後,先帝聽耿超當庭詳奏戰況,感慨之下禦筆親書。現在楊致安然無恙,停靈祠中的人倒是戲劇性的成了耿超!真是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