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第1頁/共4頁]
36.老舍作品中最惹人諦視標是“京味”。“京味”作為一種氣勢征象,包含作者對北京特有風味,特具的人文景觀的揭示及揭示中所注入的文明興趣。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頒發了《文學改進芻議》,提出文學改進應從八事動手:須言之有物,不仿照前人,須講究文法,不作無病之□□,務去讕言套語,不消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鄙諺。1917年仲春號《新青年》上,陳獨秀頒發了《文學反動論》,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文學反動”的交戰目標:“曰推倒砥礪的恭維的貴族文學,建議夷易的抒懷的百姓文學;曰推倒陳腐的浪費的古典文學,建議新奇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晦澀的山林文學,建議瞭然的淺顯的社會文學。”
徐誌摩熱烈尋求“愛”,“自在”與“美”,尋求“人”與“天然”的“調和”,與他那活潑好動,蕭灑空靈的本性及不受拘束的才調和諧地同一,構成了徐誌摩詩特有的飛動超脫的藝術氣勢。
43.丁玲是“五四”今後第二代善寫女性並始終持女性態度的作家。她以第一個反動女作家的姿勢,突破了冰心,廬隱等因思惟創作上的某種停滯所帶來的沉寂。
在《阿q正傳》中,在第一章《序》裡,論述者一麵以全知視角呈現,卻一再宣稱本身並非全知,構成了對全知論述(俯視視角)的嘲弄。跟著小說的展開,論述者的視點逐步集合於阿q的行動與認識,轉向限定論述(平視視角),作者與讀者與人物之間的間隔也由遠而近。
45.初期的海派小說有以下特性:第一,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貿易化。第二,過渡性地描述都會。第三,初次提出“都會男女”這一海派常寫常新的主題。第四,正視小說情勢的創新。
以北京等北方都會為中間的京派是一批學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職業化的作家。
37.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魯迅支撐的語絲社,建立於1924年11月,首要成員: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孫伏園,馮文炳,俞平伯等。他們所締造的那種側重社會攻訐與文明攻訐,肆意而談的漫筆體裁,有稱“語絲體”。
35.茅盾的《蝕》三部曲:《幻滅》,《擺盪》,《尋求》。
魯迅和周作人都是“語絲”派的核心作家,他們的首要成績在於短小鋒利的雜感,其攻訐的筆墨中“富於調皮的說話和諷刺的意味”,是所謂的“語絲體。
“當代文學”便是用當代文學說話與文學情勢,表達當代中國人的思惟,豪情,心機的文學。
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女神》出版於1921年8月,以極新的內容與情勢,開一代詩風,可謂中國當代新詩的奠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