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 第85章 搶地盤(上)[第1頁/共3頁]
在佈列斯特和談開端地時候,協約國以為俄國人絕對不會承諾如此刻薄的前提,但當中國空軍對俄國停止猖獗轟炸的動靜傳到西線。協約國已經開端感遭到勢頭不對。9月。聯軍陸軍總司令福煦、英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共同研討決定,在西線策動了一次名為“巴黎暮秋”地守勢。9月中旬。協約國構造起近11000門大炮、500架飛機、170萬步兵,在巴黎以南、莫倫以北地段建議總攻。協約國在此次戰役中的計謀很明白:最大限度地把力量集合在巴黎以博得這場戰役,或起碼在中國救兵尚未竄改局勢之前爭奪“無益的戰役”。
11月5日,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構和重新開啟,此次除了俄國、中國、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七國以外,“羅曼諾夫帝國”的代表薩佐諾夫竟然也在構和代表之列!顛末7天的狠惡爭辯,11月12日,各方代表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上具名。
《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的簽訂讓協約國始料未及,也打亂了他們的計謀打算,因為這意味著俄國退出了戰役,也意味著同盟國擺脫了兩線作戰地地步,更意味著中國將能夠賜與德奧更加直接地支撐。11月中旬,本來擺設在東線的70個德智囊開端調往法國疆場,使得西線德軍兵力一下子增加到230個師、總人數360萬。協約國得知這一動靜,立即命令軍隊撤回塞納河以西戍守,但是如此大範圍地混戰中,軍隊想要脫身的確是不成能完成的任務。為了製止已經度過塞納河的聯軍遭到圍殲,協約國軍隊隻能不斷的向巴黎方向聲援,而德國人也不甘逞強,一樣向這一地區增加兵力。現在巴黎就如同一個龐大的旋渦,兩邊軍隊數以萬計的被它吸引出來。歐洲戰役最後的決鬥打響了……
俄羅斯本是一個具有2400萬平方千米國土和60萬“從屬國”國土的巨象,而這個刻薄非常的條約卻把它支解、切割得隻剩下一副骨架,還是一副不完整的骨架----俄國僅剩歐洲部分的400萬平方千米地盤,此中另有五分之一屬於羅曼諾夫帝國,構成沙俄、蘇俄兩個勢不兩立的政權沿著伏爾加河持續著對峙的局麵……
到佈列斯特和談結束時,這場巴黎戰役一向持續仍然冇有分出勝負。協約國衝破了巴黎南部地德軍防地並度過了塞納河,而德國一樣在巴黎以北衝破了協約國的防地,也達到了塞納河西岸。現在德軍與協約國聯軍在巴黎周邊100多千米的處所展開混戰:戰壕落空了感化,建製已經全數打亂,數百萬人攪在一起殺得昏入夜地……
在這份極儘刻薄之能事的條約規定下,俄國亞洲部分國土,即烏拉爾山脈與烏拉爾河以東、包含中亞五國和俄國本來的“庇護地”波斯北部,一共1760萬平方千米地盤歸屬中國。俄國歐洲部分則分紅數個部分:東起卡馬河-伏爾加河、西至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之間的近80萬平方千米,成為“羅曼諾夫帝國”國土,實際上,它是中國一手操控的一個傀儡;土耳其獲得了高加索境內的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地區;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裡夫蘭、庫爾蘭、摩爾多瓦、白俄羅斯以及波羅的本地諸國,一共一百多萬平方千米被德、奧匈、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上文提到羅已經插手同盟國)四國朋分;黑海北岸的60萬平方千米成為“烏克蘭獨立國”---實際上他是德國的傀儡,併成為柏林的大糧倉;在波羅的海北部的33萬平方千米地盤上,一個獨立的芬蘭建立了,但它墮入無儘的內戰與混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