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河海並行(下)[第1頁/共3頁]
高拱說著,便漸漸皺起了眉頭。
高務實道:“方纔三伯您也說了,戔戔一個月港,一年即上繳了近兩萬兩銀子的稅銀。並且您要重視,月港這還隻是新近開港,收支船隻非常有限,朝廷的軌製實在提及來也還過分嚴格,依侄兒判定,其將來能夠收取的稅銀該當遠比現在更多。”
一名將領,在一次戰役中打出光輝戰績,便足可稱之為名將,而如許的將領在中國數千年的汗青上可謂實在很多;但一名將領,數十年來一向在兵戈,由南打到北,由水打到陸,卻連“小負一場”的記錄都冇有,十足都是勝利,並且還幾近都是以極輕微的代價打出大勝……這類人如果還不算軍神,那甚麼樣的人才配叫軍神?
高務實被高拱的態度傳染,不由有些失色,對勁洋洋隧道:“現在天然不是閣老,但那總歸都是遲早的事!”
邊軍整訓題目高務實是曉得的,此事最開端是安定倭寇有功的名臣譚綸提出讓戚繼光練習薊遼一代的兵士,厥後練習很有效果,戚繼光因而提出了一個建議,讓九邊各軍都去薊州輪訓。
高拱卻搖了點頭:“這事情恐怕還很難辦,朝廷裡頭有太多人反對不說,並且眼下老夫身兼天官,正著力處理朝廷官員人浮於事等題目,同時還要清算邊軍……戚元敬此前曾上疏請朝廷將九邊各軍輪番調到薊州讓他一一整訓,這事情內閣商討了好多回,還是辦不下來,老夫也為可貴很。”
這就是一步步走的思路了,先作為轉運漕糧和運送武備,製止被太多朝臣反對,待港口建好、建大,將來萬事俱備的時候,隻要一句話,天津就能直接開港。
高拱如有所思地問道:“你的意義是……天津的大沽口也如月港普通開港?”
高務實大笑:“那不就好辦了?”他眨巴眨巴眼睛:“翁大立治河數載,勞苦功高,著上調北京工部侍郎。”
但高拱卻有一點不解:“漕糧轉運老夫倒是明白,這武備運送是甚麼意義?”
“傳聞快了,前次他在奏疏中做過估計,大抵本年年中就能辦好,算起來也就三四個月的時候了。”高拱政務精熟,這些奏疏他看過以後幾近過目不忘,是以高務實一問,他立即就能答覆。
高拱一怔,繼而哈哈一樂,隨即指著他笑罵道:“你這小子,你是哪位閣老啊,開口杜口就許出去一個工部侍郎?這可不是南京的官,是北京工部!”
這個建議如果在先人看來那當然好極了——戚繼光多麼人也?那但是臨終前回顧此生,能說出“吾三十年間,曆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何嘗一敗”的大明軍神!
高務實解釋道:“嘉靖二十六年,察哈爾部達來遜汗懼為俺答所並,帶領所部十萬南遷,移牧於大興安嶺東南半部,自此以後,薊遼壓力漸大,其所需武備、糧秣日趨見漲,本來這些物質要入遼,多走山海關、錦州一線而至遼陽,本來陸路運輸破鈔就已經可謂龐大,恰好這還繞了一個彎,更是靡花賦稅。倘若天津港操縱好了,朝廷的物質能夠從天津港而至梁房口(注:後代營口。),然後由海船轉河船,溯三岔河、太子河而上,直抵遼陽!不但可省物質糧草無數,也製止偶有不察,被蒙古韃子打了草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