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聖人之治,無為而治[第2頁/共2頁]
解讀心得
不以可貴罕見之物為珍寶,使百姓不是以而做盜竊之事。
甘其食,美其服,不知其外更有何欲。
為有為,不造作,動因循。則無不治,德化厚,百姓安。
曹參的做法是民氣所向,不需求他大行動,有所作為,以是他順道而行,低調做人治政,因循前人科學的施政手腕,平靜有為而天下自治,他是以獲得人們的好評。
[1]尚:崇尚,尊崇。
漢惠帝即位第二年,相國蕭何病重。漢惠帝去看他,並問將來誰可代替他的位置。蕭何冇明說,隻說:"另有誰比陛下體味臣子呢?"漢惠帝問:"曹參如何?"
[2]貴:動詞,以之為貴,正視,貴重。
3.一小我隻要內心純潔、安好、淡泊,才氣不被慾望迷亂,減少爭名奪利而帶來的暴躁和憂?。
--河上公
是以賢人之治,
前人校注
典範故事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6]無慾[7],
--蘇轍
不見[4]可欲[5],使民氣穩定。
為有為,則無不治。
以是賢人治世,遵循"有為"的原則來做事,那麼天下也就冇有甚麼管理不好的了。
賢之不成不尚,人皆知之。至其末流之弊,則爭名而長亂,故老子矯之,欲人尚實在,不尚其名也。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王弼
但是,曹參當了相國後,卻不見他有大行動,每天就是喝酒吃肉,不思進取,無所作為。明眼人曉得,他這是相沿平靜有為的老一套--持續因循蕭安活著時所製定的政策,不予竄改。
見可欲則民患於不得,而至於亂。
不崇尚賢德才氣之人,使百姓不是以相爭。
不尚[1]賢,使民不爭。
2.如果百姓都循分守己,安於近況,社會一派調戰役和,那麼必然是承平亂世,百姓安好淡泊,安於現世的餬口,那麼社會必然是公允的承平亂世;如果民氣思亂,民氣暴躁,盜賊蜂起,群雄反叛,那麼這個社會必然是不公允的亂世。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