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昏君養成手冊 - 第59章

第59章[第2頁/共4頁]

墨客在唐高宗鹹亨元年(670)中進士後,宦途得誌,一向充當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遊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闊彆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表情很不歡暢。江南初春季氣,和朋友一起旅遊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他卻象王粲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以是這首和詩寫得彆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奇而思路淒清,風景美好而情調淡然,乃至於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本身。“露重”“風多”比方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方政治上的不對勁,“響易沉”比方談吐上的受壓抑。蟬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這裡打成一片,融混而不成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地,纔算是“依托遙深”。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當年人已冇,本日水猶寒。

獨占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這是一首和詩。原唱是晉陵陸丞作的《初春遊望》。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朝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朋友,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約莫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前後,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遊唱和,能夠即在當時。陸某原唱已不成知。杜審言這首和詩是用原唱同題抒發本身宦遊江南的感慨和歸思。

墨客在寫這首詩時,因為豪情充分,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不足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信賴它不食人間炊火呢?這句墨客自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體味,相反地還被誣告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分辯。但是正如戰國時楚屈原《離騷》中所說:“世渾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妒忌”。在如許的環境下,有那一個來替墨客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隻要蟬能為我而高唱,也隻要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體例,蟬與墨客又渾然一體了。

駱賓王對本身的境遇忿忿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等候機會,要為匡複李唐王朝,乾出一番奇蹟。但是在這類機會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湎壓抑的境遇,更使得墨客墮入彷徨祈求的苦悶當中。《於易水送人》一絕就是盤曲地反應了墨客的這類表情。

詩一開首就發感慨,說隻要拜彆故鄉、馳驅宦途的遊子,纔會對他鄉的節物氣候感到別緻而大驚小怪。言外即謂,如果在故鄉,或是本地人,則習見而不怪。在這“獨占”、“偏驚”的誇大語氣中,活潑表示出墨客宦遊江南的衝突表情:這一開輔弼當新奇,很有本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