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三才之奇門(四)[第1頁/共4頁]
這可見三法印的教說,是將諸法的本相與修行的過程,主觀與客觀,究竟與代價,統統都綜合而同一了。這是佛陀獨一的罕見教法!無常為佛門,空為無生門,這也是合於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說的空,便是無我;無生便是涅槃的異名。
色、聲、香、味、觸、法六者,稱為六境,它們是六根感化時不成少的境地,即眼能視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有所觸,意有所思所念。總之,六境包含了統統可認知的工具。六境有勾引眾生心機向外的能夠,即說它們易於矇蔽眾生本有的至心,因為有淨化性,以是又稱為六塵,因此六境又叫六塵。六根與六塵的相互感化使眾生生出了各種虛妄彆離心,造作各種業因,感受各種果報。
圓寂,此義比較來得完美,因為寂滅、滅度、擺脫等譯,不過僅約斷德方麵,言斷滅存亡煩惱。圓寂則統明智斷二德。
佛法記錄正因為有情倒執有我,以是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便是流轉動亂的本源。○如悟解無我,冇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統統便是沉寂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說此三法印,如論到對有情存在的人間,這或是所依的五蘊,或是所住的器界,這統統也是無常的。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至心。因為它至心、本具統統功德(圓),永離統統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至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貫為胡想所無知,是以不能證得。所謂迷則倒置胡想,悟則究竟涅槃。
但是非論是不足依涅槃或是無餘依涅槃,阿羅漢都因為毀滅自我的原因,實際上再冇有此阿羅漢存在。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隻要修證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夠證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稱為菩薩。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證不足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不能證得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與無住處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斷我見後,修行斷除我執,能夠證得的最高境地名為阿羅漢境地。此境地是指滅儘七轉識,唯餘第八識。
顛末端長時候的混亂與暗中,神實在看不下去了,因而他締造了一個新的天下——屍魂界來辦理人類的天下.如許一個神鬼的判官,導致死去的靈魂前去他們所屬的天下,散去惡靈,是仁慈的靈魂得以往生,人類的天下也由無序變成均衡。
空是無自性的意義,統統法的賦性如此,從眾緣生而冇有自性,即冇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統統是法法劃一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法無我。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分歧。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我的定義是同的;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誌的自在性,這即分歧。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賦性空寂,也便是涅槃。如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沉寂的三法印,遍通統統,為有情與人間的真諦。